2.2 中国旅游业发展热点
旅游行业的发展势必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相适应、相契合,“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行业标准、政策调整,都对旅游产业形成各种冲击和影响。
2.2.1 “一带一路”旅游惠及共建国家,助力多样化旅游合作
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我国与沿线国家积极开展文化旅游领域友好交流,跨境旅游领域合作成为大众热点。具体表现在旅游市场规模扩大、旅游交往密切、合作成效显著三方面。“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业在促进政策融合、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任重道远。文旅部2019年度“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高达44项。2019年“文化年”“旅游年”活动非常丰富,文旅部积极落实国家领导人战略共识,“中老旅游年”“中柬文化旅游年”“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等活动陆续举办。与此同时,中国和意大利确定将于2020年互办文化和旅游年活动。文旅部主动抓住“文化年”和“旅游年”活动契机,将外交活动与文化和旅游推广相结合,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文艺表演、深入的业界洽谈、专业的论坛,有效巩固了国家间传统友谊,扩大了人文交流,增进了民心相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
2.2.2 国家公园试点与国家文化公园启动稳步推进
2019年年底,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进一步制度化和体系化,对于我国珍贵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国家公园建设方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实施阶段,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初步完成主体架构搭建。2019年8月基本完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十三五”时期,我国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19年9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江苏扬州正式开工;11月,江西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历史中宝贵且特殊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载体,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都属于线性文化遗产,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及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又要与现代人社会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着力深化、活化旅游文化内涵,突出文化教育功能,在彰显社会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2.3 A级景区摘牌降级,倒逼转型提质增效
2019年国家对景区进行提质整改。全国对5000多家A级景区进行复核,受到处理的景区有1186家,受到取消等级处理的有405家。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变,以低成本劳动力、市场整体增长、宏观经济高速增长形成的支撑为代表的传统支撑景区行业增长的红利,均在逐步减弱甚至消散。而高速增长期给景区行业带来的后遗症仍困扰整个行业,一些景区呈现出投资粗略、运维粗放、服务松懈、产品老化、市场对应不足,甚至过度多元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在此情形下,景区行业有待通过转型来转变发展模式、提升产品质量、树立核心竞争力。
2.2.4 夜间经济方兴未艾,激活城市新动能
“夜经济”正在成为提升城市活力、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手段,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发展夜间经济是众多城市的共识,“点亮夜经济”不约而同地成为关键词。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截至2019年10月,中国发布夜间经济、夜间旅游相关政策的城市已有40余个。近年来,各地纷纷抓住契机,推出鼓励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来发展夜间经济,进一步促进城市消费增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先后推出夜间经济发展政策,进一步提升城市夜间经济活力,完善夜间消费服务。发展夜间经济是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增强社会活力新元素的战略要求,到2022年,夜间文旅消费规模将持续扩大,拟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2.2.5 行业法规出台剑指在线乱象
近年来,消费不断升级,旅游市场规模稳定增长,但是对于OTA平台来说,挑战和竞争也加倍升级。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用户规模约超过4亿人,景区门票在线交易额约288.8亿元,但从旅游在线预订来看,大数据“杀熟”现象较为普遍,如向老顾客提供更高的价格。更有甚者,在暗中绑定了很多附加付费服务,如订购机票会暗中加价捆绑保险,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状态下付费购买原本无意购买的附加产品。目前“小而贵”的定制游,正在成为在线旅游服务商下一个竞逐的战场。OTA平台不断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定制化产品,抢先占据旅游中高端市场,这样的定制化旅游虽然吸引力十足,但近几年在线旅游服务商不能按约定提供服务、相关提示环节不到位、旅游投诉渠道不畅通、问题解决不及时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对OTA商家的监管仍是巨大挑战。文化和旅游部针对在线预订平台的问题,出台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整顿行业普遍存在的大数据的价格歧视、虚假预订、不合理低价游、信用监管等问题。在监管力度增强的背景下,促使在线预订平台调整改进原有的商业模式。
2.3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突如其来的疫情,既向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抓住机遇,调整转型,变革创新,适应信息化发展,旅游行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2.3.1 网红经济创新旅游营销新模式
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网红经济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19年“双11”期间,旅游达人们交出了超6亿元的惊人带货“战绩”,让整个行业看到了电商直播的潜力无穷,也给旅游行业的营销突破带来了更多可能。“旅游+网红+直播”模式可以更好地展现文旅产业特色,同时依托直播平台巨大的流量,帮助推广特色文旅产品,将全方位推动文旅产业的复工复产。
营销渠道创新方面,各垂直细分领域的“小流量”平台潜力将被进一步释放,以短视频达人种草、直播带货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模式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挖掘“精准流量”或触达“私域流量”的利器。“网红种草”与带货是一种更符合当前需求的营销方式。基于旅游产品决策期长、需求多元、价格高等因素,很难让消费者短时间下单。但“种草带货”的旅游达人,一般以为用户提供旅游攻略、省钱秘籍等“锦囊”式内容为主,增加决策环节,直接撬动消费者的决策层。
2.3.2 5G助推景区数字技术变革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建设,5G、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落地,助推景区数字技术变革。疫情期间,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兴技术助力传统行业转型线上,景区也纷纷开启“云旅游”模式进行自救。5G智慧景区服务站的智能导游系统通过5G+LBS+AR技术对现实和虚拟世界进行深度渲染,建立沉浸式智慧人群导览服务系统,可实现景区内的实时导航、景点介绍、实景导航、实时语音讲解等功能,增加了游览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和服务,满足游客深层次文旅体验和全方位了解景区景点信息的需求。同时5G智慧景区的智能导游系统,通过5G+AR技术可以引入对应景区的经典IP形象,如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游客在IP形象的陪伴下游览景区,成为系统中的角色,并通过IP形象来发布互动任务,对景区进行探索,感受景区历史文化地域,亲历神话传说故事、寻觅探宝、收集任务物品等,体验别样的旅游过程。随着5G技术在2020年的全面商业化,文旅基建将实现全覆盖、数据基础将实现网络化。2020年,文旅产业智慧化的成果将慢慢展现,各类技术应用开发,仍然需要经验积累。
2.3.3 完善“一站式”旅游服务,提升游客线上体验
据统计,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达到10866.5亿元,同比增长11.4%。整体来看,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在行业加速进入标准化、品质化建设,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对质量市场投入精细化运营后,增长态势有所回暖,在线旅游行业的精耕作业初有成效。中方OTA厂商国际化战略部署加强,将逐渐与以Booking为代表的国际化OTA开始同台竞技。在发展成为全球化在线旅游预订平台的道路上,国际厂商也将不断择善而从,加强一站式多样化产品供给,优化品质化旅游市场发展的评定指标。在线旅游平台作为旅游产业链中枢位置,应继续完善自身旅游产品整合服务能力,巩固自身行业竞争优势,从交通出行、住宿、度假多场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一站式旅游服务,实现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化,给游客更多的便利,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2.3.4 周边游C位出道,驱动旅游业短期复苏
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重大,入境游与出境游遭到强烈冲击,原计划出境旅游的高收入人群的需求转向国内旅游市场,国内游尤其是周边游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由于长时间居家隔离,心理压抑,游客出游意愿强烈,并且倾向于短距离出游,省内周边游成为新趋势。据驴妈妈旅游网数据显示,游客首选“三小时”出行圈,半数以上游客选择周边游,近40%的游客因疫情影响选择本地(省)游,如图2-1所示。近年来周边游发展模式逐渐成熟,软硬件设施的完善与服务水平的提升,使周边游模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与推崇。省内周边游是疫情之后,当前市场最广泛的选择,周边游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短期复苏的一个驱动力。

图2-1 2020年中国消费者疫情后首次计划旅游形式调查(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报社
2.3.5 自由贸易港助力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2020年6月国家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中国文旅产业将迎来突破发展。自贸港的建设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绝后的机遇,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医疗、养老养生等深度融合,提升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发展水平,支持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集群,培育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加快三亚向国际邮轮母港发展,开通跨国邮轮旅游航线,促使康养、医疗、游轮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的突破点。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有利于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能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升级和提升旅游消费服务质量。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催生更为开放的免税购物政策出台,提高免税购物限额,对标购物天堂,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凯撒旅业等,纷纷把“免税业务”作为聚焦的核心。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旅游消费领域对外开放,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推动旅游消费提质增效,同时有利于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
2.3.6 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实现疫后旅游振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常态化的消费内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旅游业中长期的复苏与振兴备受关注。推动旅游业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既是应对疫情影响的要求,也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推动市场开放到制度开放的转变,完善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结构,激活市场主体,建议重点推进旅游业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改革、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投资和消费体制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