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史》简介
《第三帝国史》这本书是由陈旸;郑寅达创作的,《第三帝国史》共有88章节
1
前 言
说起第三帝国,人们自然会想起一本脍炙人口的书:美国作家威廉·夏伊勒撰写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这本书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如果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其特点,...
2
第一章 希特勒上台执政暴力夺权还是挤占国会?
...
3
第一节 纳粹党诞生
在第三帝国的形成过程中,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执政,就任德意志共和国总理,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然而,德意志共和国实行议会民主制度,任何人要想上台执政,必须通过...
4
第二节 “向柏林进军”
组建政党就是为了执政或参与执政,纳粹党也不例外,而且执政之心更加迫切。但是,究竟是走非法的暴力夺权之路,还是通过合法的议会斗争,获取更多的议会席位,从而逐步进入...
5
第三节 纳粹党内两派争斗
“啤酒馆政变”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的政治决策能力还不够成熟。同时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身陷囹圄,活动范围大受影响。各种因素叠加,使党内的其他力量迅速崛起,力图把纳粹...
6
第四节 两刃利剑冲锋队
冲锋队在纳粹夺权斗争中起过独特的作用,然而希特勒就任总理后一年半,其又遭到了血腥清洗,地位一落千丈。冲锋队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成为一个谜团。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7
第五节 在政坛阴谋中挤进政府
“啤酒馆政变”失败后,希特勒放弃了非法夺权的选择,但是竞选之路很不顺利。从魏玛共和国建立直到1932年,13年里的国会第一大党都是社会民主党。纳粹党从1924年...
8
第二章 德国的纳粹化
...
9
第一节 纳粹党的改造蓝图
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为德国走上灾难之路打开了大门。纳粹党是怀着改造德国和世界的雄心登上执政舞台的,就像希特勒曾经说过的那样:“民族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创造新国家...
10
第二节 1933年3月国会选举
然而,希特勒就任总理之初,现实情况离纳粹党的目标距离甚远。当时,魏玛民主体制虽然处于解体阶段,但是其权力机构依然存在。在形式上,德国仍然是一个议会制共和国,《魏...
11
第三节 国会纵火案
希特勒要把魏玛民主体制改造成纳粹独裁体制,有两个步骤至关重要,一是废除议会民主政体的基石——人民群众的基本民主权利,二是镇压共产党。 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原...
12
第四节 强行通过“授权法”
在政治体制方面,希特勒的目标是建立“领袖国家”,实施个人独裁。然而,这一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希特勒选择了一个中间跳板,即通过“授权法”把立法权从国会转入内阁。《...
13
第五节 确立一党制
法西斯国家在权力结构上实行个人独裁,但是法西斯政党在实现和维护这种权力结构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按纳粹党自己的说法,它是一个特殊的政党,集合了整个民族的精华,代...
14
第六节 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在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国内的权力分散和权力集中两种不同的要求。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皇权并不强大,地方势力拥有较大的实权。个别有为的皇帝,如“红胡子”巴巴...
15
第七节 清洗冲锋队
1934年6月30日,纳粹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令局外人瞠目的清洗冲锋队事件,该事件俗称“长刀之夜”(Nacht der langen Messer),也称“蜂鸟行...
16
第三章 极权主义政治体制
...
17
第一节 领袖原则与领袖国家
纳粹德国的政治体制是与民主体制相对立的极权制。然而国际学术界对于纳粹德国时期处于统治机器顶端的势力是一元还是多元,是有不同意见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
18
第二节 党国一体
纳粹德国是“领袖国家”,希特勒处于操控一切事务的顶端位置,纳粹党和纳粹国家其实都只是希特勒实施个人极权统治的工具。然而在纳粹的宣传中,纳粹党是民族社会主义世界观...
19
第三节 司法纳粹化
司法系统在一个国家的政治变动中大多具有滞后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德意志帝国母体里形成的法官队伍,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变动不大。魏玛时期全国法官的人数在8000名至1...
20
第四节 党卫队与党卫队保安处
党卫队是纳粹德国体制中的一个怪胎,其诞生之初,不过是一个卫兵组织,然而到鼎盛时期,就成为一个多功能组织,其势力渗透到政、军、财、文各领域,甚至组建起自己的武装力...
21
第五节 盖世太保与德国中央保安局
魏玛共和国时期,警察由各州政府控制,有关警察的组织、任务、职权范围等,概由各州自行掌握,联邦内政部只作一般性的监督,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警察力量。负责打击“谋反...
22
第六节 集中营制度
集中营制度在纳粹统治时期恶性膨胀,是德国法西斯极权体制中最为残忍的统治手段和形式。在整个纳粹统治时期,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缩写KZ)...
23
第四章 统制经济
...
24
第一节 纳粹党的经济主张
纳粹党在1933年1月之前,工作重心是争取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伺机获取政权,而在1933年1月之后,则是全盘控制国家和民众,重整军备,扩张领土。在这两个阶段中,...
25
第二节 摆脱经济危机
希特勒执政后,一方面着手摆脱经济危机,为扩军备战提供经济前提,另一方面实施经济体制和机制的改组,逐渐建立起具有浓厚纳粹特色的战争经济体制。整个纳粹统治时期,根据...
26
第三节 四年计划
德国经济恢复起来后,其中隐伏的不稳定因素重新冒头。这种新的危机源,首先在德国经济最薄弱的外汇和外贸问题上暴露出来。 在经济大危机爆发前,德国在外汇问题上就表现出...
27
第四节 保护中小企业与经济集中化
经济集中化是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下,中小企业受到很大的竞争压力。受压者的支持和参与,是纳粹运动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之一。希特勒就任总理后,中小企业...
28
第五节 国家干预机制
法西斯体制的特点之一,就是法西斯领袖通过政党和政府等载体,对包括经济生活在内的整个国家实行独裁统治。实施“统制经济”是法西斯国家的共性所在。在法西斯意大利,当局...
29
第六节 企业领袖—追随者模式的“企业共同体”
纳粹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组建德意志民族共同体,以高度聚合的民族为后盾去争夺世界霸权,奴役其他民族。其中工人问题在组建民族共同体中又占据重要地位。1926年希特...
30
第七节 农业政策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不太理想,农民处境不佳。若按经济部门的投资结构来看,1910—1913年,农业投资比重占到总投资的13.9%,而到1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