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闪击波兰

第二节 闪击波兰

1939年8月22日,当苏联和德国之间已决定签订条约时,希特勒在上萨尔茨堡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他在会上喋喋不休,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作进攻波兰前的战争动员,同时也涉及对其他国家的政策。他表示,已经建立起来的大德意志国,“在政治上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在军事上是令人忧虑的,因为它是通过政治领袖的恐吓来实现的。现在有必要考验军事机器”。他还指出,“由于我们的经济受到种种限制,我们坚持不了几年。戈林可以证实这一点。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必须行动”。目前,国际形势对德国有利,但“所有这些有利的形势在两三年后就不会存在了。谁也不知道我还会活多久。因此,最好现在就摊牌”。关于进攻波兰的理由,他表示:“我将提出发动战争的宣传上的理由,至于这种理由是否可信,这无关紧要。胜利者在事后不会被问起当初说的是不是实话。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是非问题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胜利。”至于进攻波兰的目标,他表示:“消灭波兰是最重要的事。目标是消灭有生力量,而不是为了到达一条规定好的界线。即使西线爆发战争,消灭波兰仍然是首要目标。……战争目标不是为了到达一条规定好的界线,而是要从肉体上消灭敌人。我已命令,暂时只在东方准备好裹尸布,毫不留情地无需怜悯地将波兰血统的以及说波兰语的男人、妇女和小孩统统打发到地狱里去。我们只要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生存空间。……消灭波兰人,使德国人移居波兰。”至于大国的干涉,希特勒认为,“尽管英国和法国都对波兰负有义务,但这两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履行义务。……我在慕尼黑已经领教过达拉第和张伯伦这些可怜的小蛆虫。他们太懦弱,不敢发动进攻。他们采取的行动将不会超出封锁的范围”,“事实上,英国也不可能援助波兰”。希特勒在会上还谈到了苏联:“我逐渐改变了对俄国的态度。我们借贸易协定转入了政治会谈,建议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接着,俄国提出了一项全面建议。四天以前,我采取了一项特别措施,结果俄国在昨天答复说,它准备签订条约。同斯大林建立了个人的接触。”他还从战略格局的高度谈到斯大林:“1938年秋天起,自从我认识到日本不会无条件地同我们站在一起,而墨索里尼一直处于头脑简单的国王和背叛的流氓王储的威胁下,我已决心同斯大林合作。世界上基本上只有三个伟大的政治家,斯大林、我和墨索里尼。最弱者墨索里尼既不能冲破王权,也不能制服教权。只有斯大林和我能预见未来。几个星期后,我将在共同的德俄边界上与斯大林握手,并同他一起重新安排世界。”然而,很快他又谈到不久将要消灭苏联:“我对波兰采取的行动当然也适用于俄国。在斯大林死后——他是一个患有重病的人——我们再摧毁苏联,从而实现德国的全球统治。”[27]

希特勒曾预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会像一颗炸弹一样引起人们的震动,尤其能震慑住英国不再援助波兰。不料,英国政府在条约公布后,反而决定遵守对波兰的义务,并于8月25日将英波临时互助协定升格,正式缔结了《英波互助协定》(Britisch polnischer Militärpakt)。希特勒立即叫停原定在8月26日进攻波兰的命令,再次尝试用私人秘密外交的办法阻止英国参战。他通过戈林启用了瑞典人比尔格·达勒鲁斯(Birger Dahlerus,1891—1957),让他在德英两国之间穿梭奔波。达勒鲁斯很尽责地飞行于柏林与伦敦之间:8月25日飞往伦敦; 26日返回柏林; 27日一天内往返于伦敦和柏林,30日再次一天内往返于伦敦和柏林。在柏林,他主要与戈林交谈,有时也见希特勒;在伦敦,他同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交谈。英方表示,如果希特勒答应和平行事,他们愿意安排德国和波兰直接谈判。德方的答复是,倘若能在但泽问题上如愿以偿,就不会发生战争。但波方吸取了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教训,既不愿意在但泽问题上作出让步,也拒绝派代表到柏林去遭受折磨。

随着9月1日这个时间节点的临近,希特勒再次采取主动,以阻止英国参战。8月29日晚上7∶15,希特勒约见英国大使内维尔·汉德逊,正式提出德方的建议:要求波兰政府派出全权代表于翌日到达柏林,他将同波方直接谈判。[28]波方继续拒绝。希特勒为了欺骗舆论并中立英国政府,临时拼凑了一份德方对德波谈判的条件,要求:立即归还但泽,在波兰走廊地区举行公民投票。[29] 8月30日深夜,当英国大使汉德逊把波兰政府不愿派代表前来的消息告诉里宾特洛甫时,后者宣读了德方的条件,但借口手中的文件是草稿,拒绝交付。与此同时,戈林也通过达勒鲁斯,先后用口头表述和书面文件的形式,把德方的条件告诉英方。英国政府认为德方的建议比较合理,可以在此基础上谈判,遂强压波兰政府派出代表前去接洽。8月31日下午1时,波兰驻德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Josef Lipski,1894—1958)受命打电话求见里宾特洛甫,一时搞得德方颇为紧张,因为20分钟前,希特勒已经正式决定第二天入侵波兰。下午3时,魏茨泽克打电话询问利普斯基,是否作为全权代表的身份前来,后者的回答是:“不,以大使的资格。”德方人士立即松了一口气。下午4时,希特勒正式发布《第1号作战指令(波兰和西方列强)》。傍晚6∶30,利普斯基见到了里宾特洛甫,但德方以对方不是全权代表为由,虚与委蛇。[30]

入侵波兰是德国“闪击战”打法的首次大规模应用。根据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计划,德方进攻部队分成北路集团军群和南路集团军群两大系列。北路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上将指挥,下辖第三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共21个师又2个旅,分别部署在东普鲁士和波兰走廊以西的波莫瑞地区。进攻时将由阿尔贝特·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1885—1960)将军指挥的第一航空队担任配合。南路集团军群由格特·冯·龙德施泰德(Gerd von Rundstedt,旧译“伦斯德”,1875—1953)上将指挥,下辖第八、第十和第十四集团军,共36个师,部署在德波边界的中部和南部,即西里西亚和原捷克斯洛伐克地区。进攻时将由勒尔将军指挥的第四航空队担任配合。德军的战略企图是利用快速兵团和优势航空兵,通过突然袭击,首先分割与围歼维斯瓦河以西和华沙以北的波军主力,尔后从南北两个方向展开进攻,歼灭波军残部,占领华沙和西部波兰。

在《第1号作战指令(波兰和西方列强)》中,由于对波兰的军事行动计划已经由《白色方案》作了具体安排,所以仅规定发动进攻的时间为1939年9月1日4∶45。[31]命令的主要内容为告诫其他部队必须对西方国家的军队保持谨慎态度。命令规定,没有希特勒的明确同意,“不得在陆地上的任何一个地点越过德国西部边界。这也同样适用于海洋上的一切战争的或可解释为战争的行动。空军的防御措施,目前仅局限于无条件地阻拦敌人对德国边境进行空袭”。“如果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开战,武装部队西线部队的任务是,在尽可能保存实力的情况下,为胜利结束对波作战创造前提条件。在此任务范围内,应尽可能地消耗敌人的武装力量和敌人的军事经济资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有我才有权下达开始进攻的命令。”[32]

波方的应战指导思想有其独特性。它认为,既然有法英两国在西面牵制德国,德军就不可能调集全部主力部队到东线,因此东调攻波的兵力不会超过20—30个师。既然如此,其作战计划就是,战争开始后在国境线和但泽走廊等处进行防御作战,阻止德军前进,以保障主力部队的动员、集中和展开。然后,波军将击败入侵的德国军队,并在有利条件下转入反攻。据此,波方把大约1/3的军队部署在波兰走廊一带,另1/3弱的军队作为战略预备队聚集在罗兹(Lódz)与华沙之间的中央轴线以北,其余部队平均分布在边境沿线。为了日后实施快速反击,前线部队都配置在离边境线很近的地方。这样做不利于应对“闪击战”的打法。

德国在发动全面进攻前,为了欺骗世界舆论,制造了格莱维茨事件(überfall auf den Sender Gleiwitz)。8月31日夜晚,一批身穿波兰军服的党卫队员按预定的“罐装食品”(Konserve)计划,袭击紧靠波兰边境的德国城市格莱维茨(Gleiwitz),占领该城的电台,用波兰语辱骂德国,随后丢下几具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囚犯尸体。接着,德国所有电台都播放了“德国遭到波兰突然袭击”的消息。

9月1日凌晨5时许,德国航空兵首先出动,越过边境,对波兰的相关目标实施轰炸。波兰的21个机场遭袭,大部分飞机被摧毁。不少战略中心、交通枢纽和指挥机构遭到重创。6时许,地面部队纷纷出动,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在航空兵的支援下,迅速突破波军防线,向纵深推进。北路集团军群的第三集团军从东普鲁士的侧翼阵地向南插入,第四集团军从德波边境向东推进,越过波兰走廊与前者会合。南路集团军群配备更多的兵力和装甲力量,其下辖的第八集团军向波兰大工业中心罗兹推进,一面协同围困波兹南的波军,同时掩护第十集团军的侧翼。第十集团军是南路集团军群的主力部队,拥有其中大部分的装甲力量。其进攻的总方向是华沙,同时承担合围波方战略预备队的重任。第十四集团军从德波边境的最南端出发,大致沿着原德捷边境向东推进。在进攻过程中,德国的广播电台假冒成波兰广播电台,散布虚假消息,造成波方军民的信息混乱,滋长沮丧情绪。

德波战争爆发后,英法两国于9月1日当天先后发出照会,要求德国停止对波兰的进攻,撤出一切军队,否则两国将“毫不犹豫地履行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不久,英国驻德大使向德国政府解释说,英国的照会不是最后通牒,只具有警告性质。法国政府则希望通过墨索里尼规劝希特勒停止战争行动。希特勒对这些都置若罔闻,德国军队仍然按照计划向波兰腹地快速推进。9月3日中午,英国政府对德宣战。英国海军部也于中午11∶17下达了开始采取敌对行动的命令。当晚,法国政府宣布履行对波兰承担的义务。以后,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及自治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加拿大也先后对德宣战。

英法向德国宣战后,希特勒于9月3日当天发布《第2号作战指令(与英国和法国对峙)》。命令强调,德国的目标,“仍是快速而胜利地结束对波作战行动”,因此不从东线向西线调兵,如果法方首先在西线挑起战端,“抽调尚可动用的兵力加强西线陆军一事,由陆军总司令决定”。命令要求陆海空三军不能主动向英法军队开战,除了空军“对军港中和公海(包括海峡)上的英国海军力量及其确凿无疑的运兵船只,可实施攻击行动”,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英国对同类目标采取了相应的空中攻击措施,并出现了特别有利的成功机会”。命令还规定德国“整个经济应转入战时轨道”,并将“一部分党卫队常备预备役部队进行动员并将其编入陆军”。[33]

由于实施了突然袭击,德军进攻部队的进展很顺利。到9月3日英法宣战时,北路第四集团军已经切断了波兰走廊,攻至维斯瓦河(Wisła)下游,第三集团军则逼近纳雷夫河(Narew),南路第十集团军开始强渡瓦尔塔河(Warta),第十四集团军从两翼攻向克拉科夫(Kraków),迫使波兰守军弃城后撤。到9月7日,北路集团军群已经占领波兰走廊,渡过维斯瓦河,从北面直接威胁华沙;南路集团军群也突破了波兰西部防御的整个纵深地带,前出到维斯瓦河和华沙。波兰政府于6日迁往卢布林(Lublin),7日,波军总参谋部转移到布列斯特(Brzes'c' )。

德军在初次实施闪击战战术时,曾受到传统势力和传统打法的制约。现场指挥员往往不愿意让先头机动部队前进得太快,以免离开步兵大部队太远。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闪击战的效果。然而,随着波方抵抗能力的降低,德方各级军官的胆量和信心也随之提高。从9月8日起,德军开始实施新的战役,意在合围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并攻占波兰东部和华沙。在这一阶段的战事中,波军各支力量向不同的方向运动,卷起的尘土模糊了空中的视野,使德军侦察机无法看清真相。由此,德军最高统帅部误认为北部的波军大部已经向东越过了维斯瓦河,因此差点作出错误决断。但龙德施泰德表示异议,他确信大部分波军仍在维斯瓦河以西。经过一番争论,他的意见占了上风。于是第十集团军掉头,沿着维斯瓦河西岸北上,切断了波军主力的退路和补给线。9月14日,南路集团军群在维斯瓦河以西合围了从波兹南(Poznań)、波兰走廊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对华沙实行了半包围。此前两天,第十四集团军打到了利沃夫(Lwów),然后转而北上,与沿着西布格河(Bug)南下的第三集团军相向而行。16日,两支部队在布列斯特以南会师,对半个波兰实施了大包围。这时,德军进攻部队因纵深推进而感到极度疲劳,同时燃料也开始短缺,但波兰方面的指挥系统已经失灵,整体陷入瘫痪。

德军合围华沙后,于9月17日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当天,波兰政府从卢布林逃往罗马尼亚,以后又在巴黎和伦敦组织流亡政府。但守军和居民拒绝投降,展开了华沙保卫战。德军第八集团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于9月27日攻占华沙。至9月底,各地被围波军陆续被歼。9月17日,苏联以波兰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及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由,出兵进占了波兰东部。

在侵波战争中,德军共阵亡1.06万人,负伤3.03万人,失踪3400人;而波军阵亡6.63万人,负伤13.37万人,被俘近42万人。[34]

在西线,德方事先已经在通向齐格菲防线的路上埋下了很多地雷,但实际上并未派上用处。法方的基本打算是,德波战争爆发后,法方将在西线作适度进攻,迫使德军从东线撤出军队以支援西线,减轻波兰的压力。法国对德宣战后,直到9月9日,法军第四集团军的部队才开始对萨尔布吕肯地区发动有限的进攻,突入齐格菲防线8—10公里。到9月12日,进攻即停止。

随着波兰基本战败,原先设想的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法英方面也转而开始制订新的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