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国际组织的束缚

第一节 摆脱国际组织的束缚

1961年,英国史学家A.J.P.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1906—1990)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对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统治史坛的“正统学派”提出挑战,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希特勒挑起的,而是起源于各国政治家们的忙中出错。“正统学派”的学术漏洞,在于混淆了称雄欧洲乃至全球,同战争狂人般地蓄意发动战争两者之间的差别。尽管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过:“人类在永恒的斗争中壮大,而在永恒的和平中只会灭亡。”但作为一种国家政策,他所追求的,首先是不战而胜,通过恐吓、欺骗、局部战争等手段打破凡尔赛体系,扩大德国的领土,统治欧洲乃至世界。然而,他清楚地知道,不论是从事“神经战”、局部战争还是世界大战,军事准备都是必要的后盾。而且,按希特勒的说法,由于世界上不存在无主的空间,进攻者总是要碰上占有者的,因此任何空间的扩张都只能在打破抵抗和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进行。[1]

希特勒政府执政之初,德国在军事装备上起步相当低。《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不得拥有空军、坦克和潜艇,军队征募实行志愿兵制(而不是义务兵役制),陆军人数的最高限额为10万。尽管各届政府和各种组织在20年代曾经局部违反该条约,训练过一些各种形式的“黑兵”,但是由于受到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其军事实力不仅难以发动世界大战,就连同邻国相匹敌的能力都没有。德国要对外扩张,首先必须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使重整军备的工作公开化和合法化。另外,德国在外交上也比较孤立,在中西欧外交舞台上几乎没有朋友,在欧洲军事战略格局上几乎处于被包围的状态。其西面是宿敌法国,比利时和法国有同盟关系。东面是法国的东欧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其中波兰长期对德国抱有敌意,捷克斯洛伐克是法国的忠实盟友,且在地理条件上对德国能攻易守。希特勒在口授《我的奋斗》时曾提出,德国扩张的第一步是对内“铸造神剑”,对外“寻觅朋友”,他上台后即把这一设想付诸实践。

从20年代后期起,德国魏玛政府在世界裁军会议上就提出“军备平等”的要求,建议世界各国允许德国适度扩军,否则就让德国的邻国裁军。希特勒上台后接过这一口号,以《凡尔赛条约》受害者要求有限扩军的姿态走出第一步。[2]该政府继续参加世界裁军会议第二阶段的会议。当时各大国由于最后几届魏玛政府的努力,勉强同意给予德国“军备平等”的权利。在1932年12月11日召开的英、法、意、德、美五国裁军会议上,与会国同意“在一个保障集体安全的体系之内给予德国和其他由条约规定裁军的国家以平等的权利”。希特勒政府与会后,要求将“军备平等”的原则付诸实施。1933年5月17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对外政策声明,谴责战争是“疯狂透顶的事”,会“造成现有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崩溃”。他表示“德国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他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也完全愿意解散全部军队,销毁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也这样做的话”,“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只想谋求安全”。[3]

法国政府继续坚持1932年11月提出的原则,要求缩减各国的进攻性军事力量,建立一套复杂的安全保障体系。它建议把欧洲各国的军队全部缩减成服役期为三个月的民兵组织,所有重炮、坦克等进攻性武器在国际监督下储存在每个国家里,但各国民兵不能动用它们。英国政府的计划更具有可操作性。1933年3月16日发表的《麦克唐纳计划》建议:将德、法、意、波等主要欧洲国家的陆军兵员最高数额限制在20万,各国应在五年内从现有兵员数缩减或扩大至这一限额;海军方面遵守《华盛顿协定》和《伦敦协定》规定的义务,在1935年召开特别会议重新讨论该问题;裁减甚至取消空军,禁止实行空中轰炸;成立一个常设裁军委员会,以监督各项条款的执行。该计划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

希特勒的扩军目标是数百万,根本不满足于计划规定的20万,同时认为法国与其盟国的兵力相加,将达到125万,而且其殖民地的部队也不在限制之列。然而他出于策略考虑,在1933年5月17日的国会演说中表示原则上接受《麦克唐纳计划》。[4]

法国对该计划不甚满意,但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勉强表示同意。同年6月7日,世界裁军会议总委员会通过《麦克唐纳计划》。然而随着德国国内反犹政策逐步升级,引起部分国家公众舆论和政府的反感,法国政府趁机要求将《麦克唐纳计划》的实现年限从5年延长到8年,前四年为试行期,用以巩固已经达到的军备水平,同时建立起军备监督制度和制裁制度,从第五年起正式裁军或扩军。该建议得到美国代表的支持。英国政府也同意在实施裁军之前先建立军备监督制度。意大利政府则提出一个折衷方案:首先着手裁军,在裁军结束以前建立起军备监督制度。但该方案遭到法、英两国的反对。1933年9月24日,国联会议以英、美、法、意四国名义向德方提出一项新的公约草案,建议裁军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3—4年的巩固期,德国应在这段时期内以短期兵役取代长期兵役,第二阶段也为期3—4年,实现真正的裁军。

希特勒立即抓住时机,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做出第一个冒险举动。1933年10月6日,德国政府照会英、意两国政府,声称德国如果接受四国的建议,就等于接受自己所不能容忍的差别待遇,“德国希望,要么获得完全自由,要么同其他国家一样接受质量方面的限制”。10月14日,德国政府致电裁军会议主席内维尔·汉德逊(Nevile Henderson,1882—1942),称由于“拥有庞大武装的国家”既不裁军,又不满足德国军备平等的需求,裁军会议不可能完成全面裁军的任务,德国政府认为不得不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组织。[5]同年10月19日,外交部长牛赖特致电国际联盟秘书长,正式宣布“德国根据盟约第一条第三款退出国际联盟”。

由于是第一次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冒险,希特勒在事后采取了一些后续行动,以缓和其冲击力。1933年11月12日,希特勒将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的决策付诸公民表决,结果96%的合格选民参加投票,其中95%支持政府的做法。他以此向国外表示其政策充分反映了本国的民意。同时,他向法英两国大使吹“和平”之风,表示愿意同各国缔结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6]

此后,德国政府继续就军备问题同法国交涉。1933年12月18日,德国向法国递交备忘录,以下述要求作为恢复裁军谈判的条件:德国征兵30万,以短期服役为基础;德国能拥有其他国家所拥有的一切武器,裁军会议应明确这些武器是“防御性”的;民用航空不受监督或限制;德国的冲锋队、党卫队等应视为非军事组织,不得列入裁军会议的讨论范围;萨尔区立即归还德国,并就萨尔煤矿所有权问题举行谈判。1934年1月1日和2月14日,法国政府两次复照德国,坚持德国必须返回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在此前提下才能讨论实质性的问题。英国政府反对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的行动,但认为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故而希望通过劝说使德国返回这两个机构,或者推动德国接受一项限制军备的条约,以防止它无限制地扩充军备。[7]希特勒虚与委蛇,婉拒了英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