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德奥合并

第二节 德奥合并

1937年5月28日,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出任英国首相。他决定改变此前各任首相随波逐流的政客作派,要以主动的态势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以求得局势安宁,从根本上维护大英帝国的全球利益。他一方面调整和修改军备政策和军事战略,适度增加军费,重新确定“防务次序”原则,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欧洲大陆的危局。在他看来,欧陆危局的根源在于德国和意大利对现状不满,在两者之中,“德国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关键”。他决心将苏、法两国倡导的“堵”,即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方针,改为“疏”,即调整现存格局的方针。该设想的前提,是相信希特勒对外扩张的目标是“有限的”,主要限于德意志人居住区,因此只要英国作出某些让步,英德两国达成“全盘解决”,就能够稳定欧洲局势。

张伯伦心目中的“全盘解决”,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英国准备出卖中东欧小国的利益,牺牲法国的中东欧同盟体系,允许德国以和平方式占有奥地利、苏台德区(Sudetenland)和但泽等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地区,以此满足希特勒建立大德意志国的要求;德国则应承诺“这种变更是按和平演进来实现”,“避免采用可以引起今后时局震荡的手段”,放弃进一步的侵略行动。第二,在达成“欧洲的政治解决”协议后,英国可以“考虑对德国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允许德国在东南欧享有商业和政治上的优先权利,从而消除其对外扩张的经济根源。第三,“作为全盘解决的一部分及平行步骤”,英法两国愿意在殖民地问题上作出某些让步,归还部分原德属殖民地。[11]当时,德国领导人戈林正邀请英国掌玺大臣、张伯伦的亲信爱德华·哈利法克斯(Edward Halifax,1881—1959)参加柏林国际狩猎博览会,张伯伦借机赋予哈利法克斯访德会晤希特勒的特殊使命。哈利法克斯在会见中,首先赞扬希特勒的反共“功勋”,颂扬“总理不仅在德国国内有很大的建树”,而且“通过阻止共产主义进入德国,已经遏制它进一步侵入西欧”。当希特勒要求改变《凡尔赛条约》所确定的现状,承认德国在欧洲的大国权利时,哈利法克斯表示,条约所酿成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就属于迟早一定会发生的欧洲秩序变更的问题,“英国所关注的,是任何变更都应该通过和平演进的方法,避免采取可能引起长期动乱的手段”。

英方的透风使希特勒感到机会来临,决定提前迈出建立大德意志国的步伐,同时根据奥地利国内形势的发展情况和意大利态度的变化,决定改变原定的扩张顺序,把侵占奥地利放在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之前。[12]

1934年7月奥地利总理陶尔菲斯遇害后,由舒士尼格接任。鉴于英法两国面临希特勒的步步进逼妥协退让,意大利因入侵埃塞俄比亚而疏远英法,舒士尼格错误地认为“不得不采取一条姑息的道路”,要“尽一切努力设法使希特勒容忍现状”。经过德国驻奥大使巴本的努力,两国于1936年7月11日签订了《德奥协定》。在协定的正文里,德国重申承认奥地利的主权,保证不干涉其内政,奥地利则保证在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德政策中,“将始终按照承认自己是一个说德语的国家的原则行事”。但是在协定的秘密条款里,舒士尼格作了极大的让步。他同意大赦奥地利的纳粹政治犯,并任命纳粹党人或其同情者担任“政治上负责任”的职务。[13]该协定为德奥合并开通了道路。此后,有五种德国报纸在奥地利倾销,大肆进行种族主义宣传。同时,两名纳粹同情者参加了政府,担任外交部长等职务。奥地利纳粹分子的活动公开化,他们在德国的资助和唆使下,加紧从事促使奥地利并入德国的恐怖分裂活动。

在意大利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其中包括意德两国在共同干涉西班牙内战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前隙,以及柏林-罗马轴心的缔结,墨索里尼决定向希特勒让出奥地利。1937年11月6日,里宾特洛甫前往罗马恭请墨索里尼出席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仪式,墨索里尼向他表示:“不论是从种族、语言上,还是从文化上说,奥地利都是一个德意志国家。……我为奥地利的独立‘站岗’已经感到厌倦了,特别是在目前连奥地利人也不希望这种独立的时候。……今天意大利对这个问题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关心了……意大利的发展已经转移到地中海和殖民地上去了……让事态自然发展下去吧!”[14]

意大利的态度使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从1937年底到1938年初,德国唆使奥地利纳粹分子不断制造事端,为公开出兵提供借口。奥地利政府面对纳粹分子的一再挑衅,忍无可忍,命令警察于1938年1月25日查抄纳粹地下组织的办公机构。[15]希特勒趁机加速行动,同年2月12日把舒士尼格召到巴伐利亚州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的山间别墅,进行了为时两小时的威胁和恐吓。他既攻击“奥地利的整个历史就是一种不断背信弃义的行动”,破坏德意志人的民族主义情感,又指责现政府没有跟随德国退出国际联盟,犯下了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甚至无端指责它在德奥边境修筑针对德国的工事。

当天下午,里宾特洛甫代表德方递给舒士尼格一份用打字机打的协定草案,表示这是希特勒的要求,不允许对此进行讨论,必须立即签字。这份两页纸的协定草案提出了一系列范围很广的要求,内容包括:取消对奥地利纳粹党的禁令,大赦纳粹罪犯;任命纳粹党人赛斯-英夸特(Arthur Seyss Inquart,1892—1946)为内政与安全部长,拥有主管警察和保安事务的权力;任命亲纳粹分子汉斯·菲许巴克(Hans Fischböck,1895—1967)和沃尔夫(Wolf)为财政部长和新闻总管;德奥军队交换100名以下的军官,在两军参谋部之间建立定期会晤制度,使两军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确保奥地利经济与德国经济紧密联合。舒士尼格在暴力威胁面前稍作抵抗,但最后被迫接受全部要求。

舒士尼格回国后,开始被迫履行协定的条款。2月16日,奥地利政府实施改组,赛斯-英夸特等纳粹分子在内阁中身居要职。同月19日,政府宣布对纳粹分子实行大赦,连1934年刺杀陶尔菲斯总理的凶手也被释放。希特勒又增派大量的纳粹骨干分子进入奥地利,鼓动纳粹激进分子采取行动。各地的纳粹示威和暴力行动更加猖狂,格拉茨市(Graz)两万多人冲击市政厅,在广场上扯下奥地利国旗,换上德国纳粹党的卐字旗。舒士尼格打算采取最后一个可能维护国家独立的举措——就奥地利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他指望意大利能支持此举,不料墨索里尼对使者的答复是“这是一个错误”。但舒士尼格继续前进。3月9日,他宣布将于3月13日举行公民投票,由民众来决定是否赞成保持奥地利的独立。他提出的口号是“为了一个自由的、德意志的、独立的和关心社会的奥地利,为了一个基督教的和统一的奥地利,为了和平与工作,一切承认民族与祖国的人都具有平等权利”[16]

希特勒得知该消息后,暴跳如雷。他下令军方加紧准备实施军事占领奥地利的计划,参谋部门赶紧充实原来只有名称、几乎没有内容的《奥托方案》。经过大约五个小时的忙碌,方案初步拟就。3月11日凌晨2时,希特勒发布实施《奥托方案》的第一号指令,该指令规定要利用奥地利的国内纷争来实施武装干涉,“以维也纳为总方向进军,任何抵抗将予以击溃”。[17]德方很快封闭了萨尔茨堡地区的边界,中断了两国之间的铁路交通。德国陆军的卡车和坦克开始向南部边境进发。同日,希特勒向舒士尼格传话,要求立即取消全民公决。舒士尼格被迫让步。当天下午2时,他召见赛斯-英夸特,告知决定取消公民投票。德方见借口即将消失,立即提高要价,要求舒士尼格立即辞职,并且在2小时内由奥地利总统任命赛斯-英夸特担任总理。舒士尼格向全国发表了广播辞职演说,但奥地利总统迟迟不愿任命赛斯-英夸特为总理。当天晚上8∶45,希特勒发布实施《奥托方案》的第二号指令,下令德国军队于3月12日凌晨“进入”奥地利。

是日拂晓,德军越过边界。由于舒士尼格在辞职前曾下达命令,要求奥军主动撤退,不得抗击开入的德国军队,准备仓促的德军尽管在技术方面缺陷频现,很多装甲车在公路上熄火,但最后还是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整个奥地利。中午,德国和奥地利的广播电台播发了希特勒的声明,称自己的决策是正当的,要“解放奥地利以帮助那里的德意志兄弟们”,并承诺奥地利民众将在一次真正的公民投票中选择自己的前途。3月13日清晨,德方将一份关于德奥两国实行完全合并的方案交给赛斯-英夸特,新成立的奥地利政府连忙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当晚向德方作出同意奥地利成为德国组成部分的答复。翌日,德国颁布法令,宣布德奥两国完成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18]四星期后,即4月10日,在纳粹当局的控制下,合并后的新国度内举行了公民投票。据官方公布,99.7%的投票者投了赞成票。德奥合并完成后,德国的领土面积扩大了17%,人口数增加了10%,实力大为增强。

意大利对德国的行动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英法两国也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只是由各自的驻德大使向德方提出抗议照会,谴责德国对奥地利施加了“压力”。希特勒则宣布德奥关系是“德意志人民的内部问题,与第三者无关”,拒绝了这些抗议。4月初,英、法、美分别承认了合并事实,撤回各自的驻奥使馆,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英格兰银行根据政府的指示,把储存在伦敦的部分奥地利黄金储备转交给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