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作者对第三帝国的了解,是从阅读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开始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同僚们承担了国家重点社科项目“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郑寅达负责承担德国部分的研究工作。二次大战起源中的德国,就是纳粹德国,或者说第三帝国。以后,郑寅达又参加了两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牵头的关于法西斯问题研究的国家重点社科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感觉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局限性。该书对纳粹德国的毁约扩军、对外扩张的叙述比较深入,但是相比之下,对纳粹德国的内部改造,尤其涉及体制机制性改造的内容,却比较薄弱。想来也能理解。该书的副标题尽管叫“纳粹德国史”,但是其主标题是第三帝国的兴亡史。作为兴亡史,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德国的强盛、扩张和覆灭,自然是全书的中心内容。更何况,该书的成书年代较早,作者辛勤写作的时候,正是史学界“正统学派”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年代。然而,该书作为第三帝国史的开山之作,其贡献是绝对不能抹杀的。

我们在研究第三帝国的过程中,一直比较关注其改造和运行的内在逻辑。纳粹分子如何看待魏玛民主体制,他们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纳粹头目们的主张是什么?他们的总体主张是什么,在各个领域内的具体主张又是什么?这些主张是否得到推行,怎样被推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撰写《法西斯体制研究》一书时,这些关注就得到了体现。不过由于全书的篇幅限制,更主要的,是研究人员的精力有限,因此,在作为法西斯体制研究的开山之作中,只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重大的领域。从《法西斯体制研究》定稿到这本《第三帝国史》开始写作,两者之间隔了一段时间,这使我们获得了喘息之机,可以深入到第三帝国其他领域进行探索。这就为这本书的写成提供了条件。

在正常情况下,要写好一个国家的某段历史,最有优势的应该是本国的历史学家。例如,我们中国人就很难想象,最早的中国历史书籍会出自一批外国人之手。事实上,我们在研究中一直关注着来自德国甚至奥地利这个德语国家的研究动态。《法西斯体制研究》的主编朱庭光研究员,在领受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之后,就以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所长的名义出访德国,与德国同行交流。我系也利用各种机会,把青年学子送到德国访学,在德国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学术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来自德国学界关于第三帝国的扛鼎之作。一本由德裔美籍学者克劳斯·费舍尔写作的《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已经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成中文),从书名来看,应该完成这个重任。然而看完后不得不承认,该书尽管很有特色,但还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水平。欧洲史学界以前曾经认为,一百年以前的事件与人物,才有资格成为历史学的研究对象,而百年以内的事物,在研究中很难摆脱各种因素的制约。尽管这一看法现在基本上已经遭到舍弃,但如果加上其他因素,很难保证不会部分复活。其他因素是什么?欧洲各国对法西斯的厌恶与恐惧,联邦德国希望融入欧洲的基本国策,等等。看来在短时间内,可能还难以盼到来自德语世界的满意之作。既然如此,中国学者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出来呢?

在史书写作中,很难兼顾到细腻与大气这两个极端。本书的第一章,所写的内容与后面的章节相比,时间跨度稍长一些。如果放开了写,全书的篇幅就很难控制。因此,这一章的写法以勾勒为主,只在重点问题上有所展开。而在1933年1月希特勒就任总理后,全书进入了主体部分,因此写得比较细腻。这种写法,可能会让读者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因此,想借这里的“地盘”说上几句。

我们如何看待纳粹德国的体制机制?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魏玛共和国的民主体制窘境毕露。政府中没有出现类似美国罗斯福总统那样的明智人士,同民主体制已经处于穷途末路,严格说来是两回事儿。但是,一般老百姓不一定能看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纳粹宣传家们则有意把这两件事情混为一谈。希特勒上台后,一改魏玛体制的协商、表决、投票等程序,大刀阔斧,个人独裁,以凌厉的攻势,取得了明显的政绩效果。小试牛刀后,即向各个领域普遍推开。小尝甜头的德国人,上至总统兴登堡,下至普通百姓,先后认可了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为了提高所谓的效率,竟然容忍希特勒把国家运转机制中的刹车装置也卸掉了。等到国民发现“上帝不是派遣希特勒来拯救德国,而是派他来毁灭德国”时,居然已经找不到罢免希特勒的合法路径,只能借助于暗杀等非法手段。那么,纳粹政权从初期的成绩连连,到后期的恶行不断,快速走向灭亡,其中有没有必然性呢?有。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同纳粹主义理论有关。纳粹理论中,有不少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甚至违背人类基本道德的内容,如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这些理念依附于强势的国家权力,很容易导致灾难。纳粹德国鲸吞欧洲各国与屠杀犹太人等,激起了全世界的正义力量联合起来反击法西斯。同时,纳粹政权为了取悦国民,做了很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事情,再加上疯狂扩军备战,导致财政赤字急剧上升。而指望占领他国来转嫁危机,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以至于第三帝国最终被鸩毒死。第二,纳粹体制把全国的命运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而世界上任何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从希特勒来说,他的一个特点就决定他不能终身担任独裁者。希特勒是一个只能胜利不能失败的人。面临胜利时,他神清气爽,妙招连连,很容易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但是面临失败,他要么想自杀,要么就气急败坏,昏招连连,甚至破罐子破摔。纳粹德国发展轨迹的大起大落,应该同希特勒的这一特点有关。

尽管作者为写作本书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然才疏学浅,心余力薄,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