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的战略转折

第一节 东线的战略转折

纳粹德国自实施对外扩张后,一直比较顺利地实现着预定的目标,然而在入侵苏联的过程中,虽然也占领了大片的空间,但离开既定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同时,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和闪击战日益失效,德国兵力和军备不足的矛盾逐渐突显。尤其是在进攻苏联的过程中,兵力损伤非常严重。据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估计,从进攻苏联到1942年2月底,德军损失了100多万人,相当于全部兵力的31%。在莫斯科战役快结束的时候,德军不少师的人员数,减少到仅及原数1/3的水平,个别师甚至仅拥有二三个营。不少将领向希特勒提出,如果要向苏联发起新的攻势,必须补充80万兵员。[1]然而施佩尔表示,为了保证军备生产的进行,工厂里根本腾不出如此数量的劳动力。无奈之下,德国只好更多地使用扈从国的军队,经希特勒、戈林等亲自出马,到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西班牙去讨救兵,总算搞来52个师。这些盟邦军队,武器装备差、训练水平低、士气低落,成为德方进攻线上的薄弱点。与此同时,德军在优先保证战斗师数量的前提下,悄悄地缩小师的编制。德国步兵师原来由九个营编成,现在改为七个营;步兵连的战斗人员也从原先的180人改为80人。两者相叠加,师的规模缩小了约一半。通过这两方面的举措,德方军队的战斗力略有下降。

1942年春,希特勒决定再次对苏联发起进攻。由于兵力兵器不足,不得不放弃全面的进攻计划,改而采取先南后北、逐次进攻的方式。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第41号指令(东线作战)》。指令规定:“坚持关于东方战局的原来基本方针”,“一俟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就必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目标是,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为此,应投入德国军队和盟军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指令还提出,作战的“要点是:中路陆军放慢进攻速度;在北面,应攻陷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队建立陆上联系;在陆军战线的南翼,应突入高加索地区”。“东线主要作战的目的是,占领高加索,沉重打击并歼灭位于沃罗涅日以南、顿河以西及以北地区的俄军。由于参加此次作战的部队在抵达时间上不统一,此次作战只能通过一系列逐次进行但彼此互有联系或互为补充的进攻来完成。因此,从北到南,在时间上应协调好这一系列进攻,以便在实施每一次进攻时,都能保证将陆军,特别是空军的兵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于关键地区。”[2]德方行动的近期目标很明确。在拿下哈尔科夫(Харьков)以东、顿河河曲所环绕的区域后,再实施两个后续行动。第一,南下高加索,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资源,顺路还可以占领顿涅茨克盆地(Донецкий бассейн)工业区和库班(Кубанская)的小麦产区,既可以补充自身的战争需求,又能切断苏军战略物资的供应来源。第二,攻占斯大林格勒。该城是苏联南部的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冲,它拥有生产坦克和火炮的大型工厂,同时西通顿涅茨克盆地的工业区,南连库班粮仓和高加索油田,东接乌拉尔(Орал)新工业区和战略预备队集结地,北达莫斯科。德军攻占斯大林格勒,就能切断莫斯科同南方的联系。在实现这两个近期目标后,德军将沿着伏尔加河北上,到达喀山(КазаЍнь)以南后,西向迂回包围莫斯科,[3]东进攻取俄罗斯中部。同时,另一些部队将通过高加索突入近东地区,进一步摧折大英帝国的实力,迫使其投降。

苏联最高统帅部预计德军会在1942年发动夏季攻势,进攻重点将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但斯大林认为莫斯科方向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德军在那里仍部署有重兵,且希特勒一定会念念不忘攻占苏联首都。在德军还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斯大林考虑不应单纯实行消极防御,而应该实施小规模的战略性积极防御,对当面的德军发起一些小型攻势。该主张获得高级将领们的一致赞同。但在选择出击点时,内部发生意见分歧。一种意见主张在莫斯科当面发动反击,以牵制敌人在短时间内不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另一种意见主张打击西南方向的德军,因为那里可能是德军的薄弱点。最后,斯大林选择了后一种主张,指示在克里米亚和哈尔科夫两处发动局部进攻战役。不幸的是,苏军的这两个打击点正是德军集结重兵准备进攻的地方,因而遭到失败,并给德军的进攻提供了便利。

当时,曼施坦因指挥的第十一集团军部署在克里米亚半岛,该部队自1942年5月8日起趁势发起反攻,于16日拿下刻赤(Керчь)。据德方宣称,通过这次战事,德军俘虏了苏军15万人和大量的坦克及火炮。德军继续进攻苏联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Севастополь),但遭到守军顽强抵抗。第十一集团军原计划从刻赤半岛渡过刻赤海峡进攻高加索,但由于在塞瓦斯托波尔延滞了进程,等到有能力发起进攻时,为时已晚。

当克里米亚战斗正在进行之际,苏军于1942年5月12日从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对哈尔科夫突出部的德军发起钳形攻势。由于此地正是德方集结进攻部队之处,因此苏军遇到了更硬的钉子。德方第六集团军和第一装甲集团军借机提前对苏军发起进攻,将苏军进攻部队分割得七零八落,并将其包围。到5月底,苏军有24万余人被俘。6月中旬,德军趁势强渡顿涅茨河,在北岸构筑了一个出发阵地。

这时,希特勒再次狂妄起来,得意忘形地叫嚣要在7月25日攻占斯大林格勒,8月15日攻占古比雪夫(Куйбышев),9月25日攻占巴库,10—11月展开包围莫斯科的决定性战事。为了加强南线的攻势,他对“南方”集团军群实施整编,从中抽出部队组成A集团军群,由威廉·李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任司令,下辖第一装甲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和第十一集团军,主攻方向是高加索地区。剩余的第二集团军、第四装甲集团军、第六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二集团军组成B集团军群,司令先由原“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担任,后由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希斯(Maximilian von Weichs,一译“魏克斯”,1881—1954)接任。

1942年6月28日,德军的大规模进攻开始。在北起库尔斯克、南至黑海沿岸的塔甘罗格(Таганрог)的六七百公里长的战线上,德方投入连同盟军在内的150万以上的兵力。苏方在克里米亚和哈尔科夫战事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面临德军的优势兵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采取机动防御的方针,且战且退,向顿河河曲地带和高加索山脉一线集结。苏军战术的改变,使德军在短期内进展较快。7月下旬,德军攻陷位于顿河河口的罗斯托夫,并且进抵顿河河曲的底部。夜晚,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已经可以看到西方天际的隐隐火光了。

B集团军群攻势的得利,使希特勒的头脑再次发热,以为不需要使用重兵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斯大林格勒,而高加索石油对他的诱惑越来越强。7月23日,他发布《第45号指令(继续实施“不伦瑞克”行动)》,对兵力部署作了调整,规定将A集团军群属下的第二十三装甲师和第二十四装甲师调给B集团军群,但用于“向东南方向实施突击”,同时命令B集团军群属下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南下,与第一装甲集团军配合进攻第比利斯(Tiflis)-巴库一线。[4] A集团军群得到增援后,向南猛攻,于8月9日占领已经遭到破坏的迈科普(МайкоЍп)油田。以后又兵分两路,一路沿着黑海海岸行进,企图绕过高加索山脉的西端,进窥外高加索,另一路向东冲向里海,企图夺取格罗兹尼(ГроЍзный)油田和巴库油田,并且占领高加索山脉的各个隘口,与前者形成夹击的态势。但后一路德军的攻势很快被阻止。苏军依托高山峡谷的有利地形顽强抵抗,苏联民众也武装起来保卫家园。而德军的战线突然间增长了数倍,补给线也大为拉长,弹药汽油供应不济,进攻能力顿时减弱,再也突不破已有的战线。

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攻势,由于调走了装甲兵团,一时遭到削弱。希特勒见南线的攻势受阻,便下令第四装甲集团军再次北上,但这一番周折便耽误了时间,给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苏军加强防御线的机会。8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发起强攻,在10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向顿河各渡口发动猛烈攻势。20日傍晚开始强渡顿河,取得成功。此时,该集团军群已作好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最后准备,组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准备对斯大林格勒实施钳形向心突击。北部突击集团是弗里德里希·保卢斯(Friedrich Paulus,1890—1957)指挥的第六集团军,南部突击集团是刚刚北上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在以后的战事中,该集团军由于兵力较弱,无法与第六集团军很好协同,实现预定的目标。8月23日,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发起强攻,25个师的兵力,以半圆形的阵势,从北、西、南三个方向攻向长条形的城市。第十四装甲军在空降兵的配合下,甚至突破苏军的北部防线,冲到伏尔加河边,形成一条宽约8公里的走廊,把苏军的北翼防线切成两半。苏军防守部队退入城内,利用城市的特点,展开了争夺战。双方围绕主要的街区、楼房,甚至楼面,展开反复争夺。德军似乎包围了城市,在不同的时段又占领了部分不同的地方,但始终不能控制这座城市。

希特勒出于宣传的需要,开始公开宣布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已经获得伟大的胜利。1942年9月底,他在柏林为当年的“冬赈”运动揭幕,在演说中声称当前德国的军事攻势有四个目标:夺取俄国最后一个巨大的谷仓,夺取俄国“最后残存的”煤矿,夺取或切断俄国的石油供应,封锁伏尔加河这条俄国供应线。在提到斯大林格勒时,他宣称:“你们可以完全相信,现在没有人能把我们撵出来。”同年11月8日,他在慕尼黑纪念“啤酒馆政变”的集会上也宣布已攻占“这个巨大的运转中心”,并宣称这是德国的一个伟大胜利。他坚持说,他之所以要占领这个地方,是因为占领了它就可以切断俄国三千万吨物资的来源。“你们知道这个意义吗?”他诙谐似地说道,“我们的胃口并不大,不过,我们已经把它拿到手了。”戈林也跟着学样,他在10月初举行的农民集会上宣称,从今以后,一切都会越来越好。再也没有任何理由担心东线即将来临的冬季战役。前景一点也不可怕。“这一次我们已有免疫力了,我们早已知道俄国的冬天是什么样的。”[5]

随着这些言论通过德国电台向全世界大吹大擂,德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回旋余地。包括陆军总参谋长弗兰茨·哈尔德和保卢斯在内的不少高级将领,对德国进攻部队的楔形突出部感到不安,认为这里很容易遭到苏军钳形攻势的反击,但任何的机动撤退行动都将构成对元首“金口之言”的否定。第六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被牵制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进退两难。它们与后方基地之间的侧翼线越来越长,只能由匈牙利、意大利、罗马尼亚等盟邦的军队填补,形成战场上的薄弱环节。同时,哈尔德所感受到的德军先头攻击部队中出现的“日益疲惫”的迹象,也是无法弥补的。

苏军最高统帅部及时抓住战机,利用斯大林格勒保卫者与敌鏖战的时候,向战线两翼隐蔽地调集了14个集团军,共110.6万兵力,准备围歼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主力。1942年11月19日晨,北翼苏军突破罗马尼亚军防线,向东南方向挺进。翌日,南翼苏军出动,同北翼配合,向卡拉奇(КалаЍч)方向发动钳形进攻。23日,两支军队在苏维埃斯基(Советский)完成合围。24—30日,苏军对被围德军展开攻击,德军被压缩到约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被包围的德军部队及人数,一般认为是第六集团军加上第四装甲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共22个师,33万人。但德方研究人员认为,当时第六集团军的实际兵力只有30万人,其中有些部队还在包围圈之外,如留在奇尔河(Чир)上的装甲和摩托化师的后勤保障部队、休假人员、训练部队、警卫部队供应及通信部队等等,总共约有8万人。因此,被包围的共约22万人,连同100辆坦克、1800门火炮和1万辆各种车辆。[6]

第六集团军被包围后,希特勒见势不妙,急忙把曼施坦因从列宁格勒前线调来,任命他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该集团军群由B、A两个集团军群的部分部队及其他部队构成,下辖第六集团军、第四装甲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共48个师。保卢斯在下属的支持下,力主向西南方向突围,保存有生力量。刚刚上任的曼施坦因也建议第六集团军向西突围,自己则率部朝东北方向进攻,合击苏联合围部队。但希特勒的初期反应仅仅是“固守住!”。他不愿意因为第六集团军的后撤而否定“元首永远是正确的”这一神话。戈林为了阻止自己的地位进一步下滑,夸口要以空运来保证第六集团军的所有补给。此举进一步坚定了希特勒的信念。他要让第六集团军充当铁砧,由顿河集团军群充当铁锤,砸向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12日,顿河集团军群的“冲砸”行动正式开始。实际上,被围的第六集团军在坚守阵地的同时,也在作突围努力。内外两军的距离,最近时只有40公里,夜晚时分,被围德军已能看到雪原西边的援兵发出的信号弹。然而,戈林作出的承诺根本无法兑现,被围德军每天需要700吨给养,而空军只能平均运送104.7吨。给养不足,造成战斗力大为缩减。而苏军最高统帅部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计划,对保卢斯部围而不歼,同时巩固合围圈的对外正面,缩小外围切割部队的包围范围,命令侧翼部队猛攻曼施坦因部的后侧。此举不仅挡住了曼施坦因部的攻势,还迫使其后退了150公里。德军害怕遇上第二个斯大林格勒,由曼施坦因部死命顶住苏军的攻势,急忙把高加索地区的军队全数撤了回去。保卢斯部成了真正的孤军。

处于苏军重重包围之下的保卢斯部,粮尽援绝,上天无路,入地无门。1943年1月8日,苏军向保卢斯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其率部投降。由于希特勒一贯禁止部下投降,保卢斯在与各军军长取得一致意见后,拒绝了苏方的要求。1月10日,苏军开始进攻保卢斯部,经过20天的战斗,德军的抵抗被彻底粉碎。1943年1月30日,正是纳粹党执政十周年纪念日,保卢斯所能提供的礼物,只是一封告知“最后崩溃不出24小时之内”的电报。希特勒赶紧对之封官加爵,提升保卢斯为陆军元帅,其他117名军官各升一级。1月31日和2月2日,被切割成两块的德军先后投降。这样,德方1名陆军元帅、24名将军和约9万名官兵当了俘虏。希特勒对保卢斯没有自杀颇有微词,称其在流芳百世的入口处失节了。但他仍为德军遭受巨大损失而痛心,宣布全国为此致哀四天,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希特勒发动战争以来德国遭遇到的最具决定意义的失败,不仅近10万官兵成建制地被俘,而且在重点进攻方向上遭到摧折性打击。在国内,希特勒在民众心目中的神话色彩开始消退,军内的密谋活动加强。卫星国和中立国也开始怀疑希特勒的领导能力,墨索里尼尤为如此,匈牙利则设法与美英两国建立联系,拓展自己的回旋余地。

希特勒不甘心失败。为了动员人力和发掘战争经济资源,他于1943年1月13日在国内实施“总动员”,规定凡是不在军事工业中从事熟练劳动的男子,年龄在17—50岁之间,均应入伍。为了配合该决策,同年2月18日,戈培尔在柏林体育馆向数千名现场听众发表了关于总动员的讲话,该讲话通过无线电波,传向全国各地事先被组织起来的各个分会场。[7]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关闭部分企业和商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军备生产,保证所需原料,为军队和军备企业提供后备人力。希特勒声称自己发现了一个“规律”:在苏德战场上,冬天苏联打胜仗,夏天德国打胜仗。因此他要在1943年的春夏季发动进攻,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4月15日,他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堡垒”)》,规定“一俟气候情况允许,就实施今年一系列进攻中的第一次进攻,即‘堡垒’进攻”。命令指出,“此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必须迅速和彻底地获得成功,必须为我们赢得今年春季和夏季的主动权”。命令指出此次进攻的关键点包括:“应尽可能达成突然性,尤其不要让敌人获悉进攻的时间;应最大限度地将进攻兵力集中使用在狭窄的正面上,以便以局部绝对优势的进攻兵器(坦克、突击火炮、火炮、化学火箭炮等)一举突贯敌人的阵地,实现两个突击集团军的会师,封闭合围圈……应尽早从四面八方突入合围圈,不让敌人有喘息之机,从而加速其灭亡;应快速实施进攻,使敌人既无法摆脱包围,又来不及从其他战线调来强大的预备队。”[8]德国动用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1943年2月13日由顿河集团军群改编而来)的主力部队作战,由它们对苏军库尔斯克(Курск)突出部实施钳形向心突击,消灭苏联守军,并进而占领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进取莫斯科。其中“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九集团军从北面向库尔斯克进攻,第二集团军防守在突出部的西面。“南方”集团军群的第四坦克集团军和凯姆普夫集群(Gruppe Kempf)从南面发起进攻。德军为此会战集结的部队达90多万人,27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050架飞机和1万门火炮。南北两翼的兵力大致相等,但南翼拥有较多的装甲部队。与之对阵的苏军有133万人,36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130架飞机,2万门火炮。希特勒希望“堡垒”战事能够成为一个转折点,使德国转败为胜。1943年5月间,他在纳粹党领袖会议上发表了一个讲话。据戈培尔纪录,希特勒坚信,德国一定能够在成为整个欧洲主人的同时,成为世界霸主。[9]

在进攻前夕,1943年6月,德苏之间出现了一个外交插曲。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在当时由德国控制的基洛夫格勒(КировграЍд)举行谈判,商议两国停战之事。里宾特洛甫提出的和平条件是,德苏两国应以第聂伯河为界。苏方坚决不同意,一定要恢复苏联原有的边界,舍此不作任何考虑。外交接触很快破裂。[10]

德军的进攻预定从1943年7月5日凌晨3时开始,但苏军侦察部门事先已经得到情报,于是苏军提前在2∶40向德军进攻部队实施炮火反准备,三千余门各式火炮包括“喀秋莎”火箭炮,向德军射击了约60分钟。尽管由于不清楚德军的具体部署位置,只能进行面积射,因而杀伤力不是太强,但迫使德军把进攻时间推迟了两个半至三个小时。德军北翼第九集团军在7月5日一天内实施了5次强击,突入苏军防御6—8公里,但翌日即遭到苏军反击。至11日,德军才前进了10—12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把重点转向南翼,由那里的德军从西面和南面进攻,企图围歼位于顿涅茨河与北顿涅茨河之间的苏军,在苏军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再从东南方向实施突击,夺占库尔斯克。然而苏军以强大兵力在12日实施反突击,苏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与进攻的德党卫装甲军及第三装甲军在普罗霍夫卡(ПроЍхоровка)相遇,于是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战。双方共有1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参加,还有大量的飞机支援战斗。激烈的战斗持续一整天,德军遭到惨败,损失了约400辆坦克和1万余人。7月13日至15日,德军虽在突出部的南部向前推进了35公里,但因缺乏能坚守阵地的兵力,不得不于7月16日在后卫掩护下撤回出发阵地。到7月23日,双方的阵线基本上恢复到会战发生前的位置。从7月24日开始,苏军转入反攻。8月5日解放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БеЍлгород),23日解放哈尔科夫,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库尔斯克会战不仅打破了德军在夏天打胜仗的迷梦,而且完成了苏德战场自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的战略转折,从此德军在东线就无战略性还手之力,只有挨打的份了。东线是德国的主战场,东线的败局决定了纳粹政权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