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波兰,染指奥地利

第二节 中立波兰,染指奥地利

波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国,曾是法国制约德国和协约国反对苏联的得力助手。在领土方面,它既从德国手中获得过“波兰走廊”,使东普鲁士因此而同德国本土分离,又与苏联有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领土归属之争。因此,在整个20年代,波兰同德国、苏联两个邻国的关系都比较紧张。然而,随着纳粹运动在德国猖獗,波兰在恐惧之下决定同苏联缓和紧张关系,求得东部疆界的稳定。1932年,它响应苏联政府的和平呼吁,于7月25日与苏联签订《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双方同意不向对方发起侵略,也不给予侵略对方的第三国以任何支持。该条约的有效期原为三年,1934年5月5日双方又签订议定书,将其延长至1945年12月31日。在此基础上,波兰政府决定利用本国的陆军人数是德国两倍的暂时优势,在希特勒上台初期,准备对德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1933年3月,波兰外长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1867—1935)向法国政府提议,鉴于德国正在破坏《凡尔赛条约》,加紧扩军备战,波兰军队已准备干涉此事,希望法国政府给予支持。同年4月,波兰驻法大使向法国政府递交一份照会,要求法波两国政府举行磋商,商议对德国发动预防性战争,以制止德国的扩军进程,加固摇摇欲坠的凡尔赛体系。法国以民主国家不能首先发动军事进攻为由,拒绝了波兰的要求。

正当波兰政府对下一步行动踌躇不决时,德国向它发起了“和平”攻势。希特勒首先着手防止波兰发动预防性战争。1933年2月6日,英国报纸曾经报道,称希特勒对英国记者表示,波兰走廊的全部地区应该归还德国。[8]

尽管希特勒在多次讲话中确曾提出过该要求,纳粹报纸也在全国各地和但泽地区发起过巨大的宣传运动,要求将波兰走廊归还德国,但是为了安抚和拉拢波兰,德国政府很快就否认英国报纸报道的准确性。同年5月2日,希特勒又告诉波兰驻德大使,说自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而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者将拒绝通过征服和剥夺他人语言风俗的手段吞并其他民族。[9]同时,戈培尔在国务秘书伯恩哈德·冯·比洛(Bernhard von Bülow,1885—1936)的劝阻下,也停止发表关于但泽问题的煽动性演说。1933年10月,希特勒政府进而向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提议缔结双边互不侵犯条约。

波兰的国力较弱,但其政府一贯以大国自居。英、法、意、德《四强公约》将它排除在外一事,使它对法英两国不满。而该公约同意修改德国边界,又使它感到严重不安。当希特勒发出缔约建议后,尽管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断然拒绝,波兰政府却积极响应。1934年1月26日,两国在柏林签订为期十年的《德国和波兰互不侵犯和谅解宣言》,宣布两国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使用武力来解决两国间发生的任何争端。此后,波兰在德苏两国之间实行“等距离外交”,提出“离莫斯科不比离柏林近一寸”的行事原则,甚至拒绝参加法国所热衷的《东方公约》,打算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希特勒政府则努力促使波兰政府维持这一立场。1935年,由于波兰提高了使用波兰走廊内铁路的收费,两国在经济上发生纠纷,德方在希特勒授意下作了让步,同意波方的做法。1935年4月,英、法、意三国召开斯特莱沙会议,波兰因为没有受到邀请而感到不安,希特勒及时派戈林前往访问,表达了德方的和平意图。同年夏天,但泽的纳粹分子打算把该地并入德国,又被希特勒制止。1937年初,英国准备在东欧和东南欧组建包括波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诸国的“中立国集团”,以防止这些国家落入德国的势力范围,戈林又及时地前往波兰“打猎”,劝说波兰拒绝该项建议,最后导致德波两国于1937年11月5日签署关于国内少数民族问题的条约。对德国来说,该条约既改善了德国的处境,又削弱了法国的同盟体系。

奥地利尽管是个德意志国家,但是在希特勒执政之初,还是德国和意大利争夺的对象。希特勒把组建“大德意志国”作为对外扩张的第一步,其中,让曾经是德意志领袖的奥地利重新回归德国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墨索里尼的目标是组建环地中海的大帝国,将奥地利视作自己的“绿色后花园”,不容他国染指。与此相对应,奥地利国内既有意大利流派的法西斯组织“卫国军”(Heimwehr),也有亲德国的纳粹党。

1932年5月,奥地利基督教社会党人恩格尔贝特·陶尔菲斯(Engelbert Dollfuss,1892—1934)就任奥地利总理。他为了缓和经济危机的打击,通过国际联盟获得了三亿先令的贷款,作为回报,允诺在1952年以前不使奥地利在政治上并入德国。墨索里尼政府感到有机可趁,进一步拉拢奥地利。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后,开始对教会实施“一体化”,此举引起基督徒陶尔菲斯的反感,于是也进一步投向意大利。1933年春,希特勒派戈林访问罗马,试图说服意大利政府同意让奥地利并入德国,但遭到墨索里尼断然拒绝。陶尔菲斯得知此事后,称奥地利“在罗马有可以信赖的朋友”。

1933年3月起,陶尔菲斯开始仿效意大利,着手废除民主体制。3月4日,他宣布政府不再对议会负责,禁止民众举行游行和集会,取消出版自由。不久,政府又取缔了共产党。3月29日,奥地利纳粹党徒在维也纳举行大规模的示威和暴动。4月,陶尔菲斯到罗马寻求支持,回国后即宣布禁止任何政党的成员穿着制服,并将为首的纳粹分子驱逐出境。6月10日,奥地利政府禁止在国内销售德国纳粹党党报《人民观察家报》,翌日,奥地利军队开始驱逐纳粹党员和参与纳粹活动的士兵。[10] 6月19日,政府又取缔了奥地利纳粹党。

德国方面早就在从事吞并奥地利的准备工作,在临近奥地利的巴伐利亚地区训练奥地利纳粹分子,成立了数千人的“奥地利军团”,并提供武器弹药,伺机越境进攻。[11]面临奥地利政府的亲意大利举动,德国报纸从1933年2月底起,连篇累牍地指责奥地利政府迫害纳粹党人。同年3月26日,希特勒不顾牛赖特和巴本的反对,宣布自1933年6月1日起,对前往奥地利旅游的德国人征收1000马克的特别税,以打压奥地利的旅游业。同年5月,巴伐利亚州司法部长汉斯·弗兰克还应奥地利纳粹党的“邀请”,进入奥地利境内,直接干涉奥地利内政。奥地利纳粹党被取缔后,德国纳粹分子甚至出动飞机,飞入奥地利境内萨尔茨堡(Salzburg)、茵斯布鲁克(Innsbruck)等地上空散发传单,鼓动法西斯暴乱。1933年8月7日,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比洛向法国大使和英国代办断然宣称,德国政府不容许任何国家干预德奥之间的争议问题。10月3日,奥地利纳粹分子在德国支持下谋刺陶尔菲斯,使其受了轻伤。

面临德国的压力,陶尔菲斯政府更紧密地靠向意大利。1933年8月19日,陶尔菲斯访问意大利,两国发表了声明“双方在奥地利独立问题上意见完全一致”的公报。1934年1月,意大利外交部副大臣苏维奇访问奥地利。1月12日,苏维奇重申“由于奥地利地处中欧心脏和多瑙河流域……它的重要性远非它的领土大小和人数多少所能比拟”,“意大利一贯坚持的立场”是“必须首先保证其独立”。[12]同年2月17日,意大利与英国、法国一起发表《英、法、意三国关于维护奥地利独立完整的联合宣言》,表示三国政府的共同看法是“有必要依照有关的条约维持奥地利的独立与完整”。3月17日,意、奥、匈三国在罗马签订《意、奥、匈间的议定书》,俗称《罗马议定书》,相约三国中任何一国遭到威胁时,三国将互相磋商对策,同时发展三国间的经济合作关系。

陶尔菲斯在意大利的支持下,在国内加强了独裁统治。1934年2月,奥地利政府下令解散除“祖国阵线”外的一切政党。此措施主要针对社会党。同时,政府军和“卫国军”袭击了社会党总部。社会党发动维也纳工人举行总罢工,于是爆发了大规模内战。血战三天后,起义被镇压,但陶尔菲斯政府的社会基础进一步缩小。同年5月,奥地利政府颁布建立独裁制的新宪法,规定议会不由选举产生,议席改由各社会团体组织分配,议会无权讨论政府提出的议案,只能对其表示接受或拒绝。

希特勒一面加紧扶植奥地利纳粹分子,削减从奥地利进口木材、水果和牛的配额,破坏其经济,一面试图缓和与意大利的紧张关系。1934年6月14—15日,他与墨索里尼在威尼斯举行首次会晤,但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会谈结束后,德国继续偷运大量爆炸物进入奥地利,武装该国纳粹分子。7月12日,奥地利政府颁布政令,规定窝藏爆炸物者都得判处死刑。同月20日,维也纳法院据此判决触犯该政令的七名纳粹暴徒死刑。判决前夕,德国慕尼黑电台向奥地利发表广播,威胁陶尔菲斯政府的成员将以自己的脑袋抵偿七名纳粹党员的生命。7月23日,该电台又声称“审判陶尔菲斯的日期即将临近”。

1934年7月25日,奥地利纳粹分子在德国纳粹当局指使下举行暴动。一群暴徒冲进维也纳广播电台,胁迫播音员宣布陶尔菲斯政府已经被推翻,原奥地利驻意公使安东·林特伦(Anton Rintelen,1876—1946)被任命为新任总理。同时,150名纳粹分子冲进总理府,枪击陶尔菲斯,使其重伤致死。“奥地利军团”也从巴伐利亚越境进入奥地利。

墨索里尼闻讯大怒,当晚下令四个意大利师快速进入意奥交通要道勃伦纳山口(Brenner Pass)和克恩顿(Kärnten)边境,向德国示威。[13]英法两国驻德大使奉本国政府之命,提请希特勒政府注意:奥地利的独立是得到国际保障的。意大利驻奥代表亲自出面,指挥“自卫团”控制中央电话局,切断德国公使馆与柏林之间的联系。很快,纳粹暴动被镇压下去,林特伦遭逮捕。7月30日,库特·舒士尼格(Kurt Schuschnigg,1919—1977)受总统之命组成新内阁,继续执行陶尔菲斯的政策。

当时德国的扩军备战尚处于起步阶段,外交地位也无根本性改善,面对其他大国的一致反对,只好暂时放弃吞并奥地利的企图,再次等待时机。德国宣传机构声称德国政府不赞成奥地利纳粹党的行动,希特勒则对陶尔菲斯遇刺表示“谴责和遗憾”,同时撤回参与策划暴动的驻奥公使,另派原副总理巴本接替。

1934年9月12日,国际联盟召开会议,舒士尼格受邀在会上宣布奥地利维护独立的决心。会议期间,英、法、意三国于9月27日签署《英、法、意三国对于执行1934年2月17日关于奥地利独立完整宣言的联合宣言》,声称三国代表对奥地利局势进行新的探讨后,同意承认2月17日的宣言仍保持其全部效力,并成为三国共同政策的依据。[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