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入侵苏联
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后,翌日即催促苏联立即出兵,进攻位于东部的波兰军队。苏联一再推托,直到9月17日,它才以波兰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和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由,出兵进占了波兰东部。当时德苏之间在占领波兰的事务中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置战败的波兰。希特勒希望在“收回”《凡尔赛条约》签订前原属于德国的领土后,将德国势力范围内的其余地区,或许还包括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波兰人居住区,组成一个完全属于附属性的波兰国家。但苏方反对保留波兰的国家形式,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德国,不利于苏联,并可能会导致“苏德摩擦”。[61]后德国作了让步。第二个问题是双方实际控制区的调整。由于参加波兰战役的德国官兵并不了解苏德条约秘密议定书的内容,因而当苏军出兵波兰时,德军已占领了苏联势力范围内近一半的波兰领土。经过交涉,德军开始回撤。但同时,苏联又提出新的方案,即向德国让出原来划给苏联控制的华沙省和卢布林省的一部分,要求得到原来划给德国的立陶宛。9月28日,两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边界友好条约》(Deutsch Sowjetischer Grenz und Freundschaftsvertrag)及其秘密议定书,按苏联的新建议确定了两国在东欧的新分界线,并申明这是两国“最终的边界”。
当进攻法国的战役还在进行时,希特勒即向约德尔表露了进攻苏联的意愿。法国败降后一个多月,1940年7月21日,他又在军事会议上向诸多高级将领表达了同样的意愿。[62]这证明该意愿并非临时的心血来潮之举。然而,当时促使希特勒提出该想法的动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根深蒂固的反共反苏的意识形态因素和“先大陆后海洋”的全球性扩张步骤,他当时还认为,英国之所以不肯投降,同苏联的存在有关,一旦打败了苏联,英国就会失去希望,从而乖乖地认输。[63]从这个角度看,德国进攻苏联具有从属于它想逼降英国的因素。因此,希特勒要在打败英国前就进攻苏联的决心并不是很坚定的。在1940年9月27日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Dreimächtepakt Deutschland Italien Japan)时,德国政府不仅在事前(9月26日)把签约事宜和条约内容都告诉了苏方,还邀请苏联也加入其中,组成“德意日苏四国联合”。[64]
在法国败降后德苏双方各自的战略调整中,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斯大林把德国同意苏联获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Basarabia)地区看作是向苏联让出了巴尔干地区。1939年8月19日,他在政治局会议上说:德国“不反对苏联收回比萨拉比亚。它准备给我们让出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势力范围”[65]。而对德国来说,巴尔干地区以前一直是奥地利关注或控制的地方,德奥合并组成“大德意志国”后,希特勒政府把自己看作是所有德意志遗产的合法继承者。同时,该地区的原料和粮食也是德国所急需的。因而,德国不容许他人染指巴尔干地区。法国败降后,1940年6月26日,苏联政府以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苏联西南边界的安全为由,照会罗马尼亚政府,要求将两国有争议的领土比萨拉比亚归还给苏联,同时作为罗马尼亚统治比萨拉比亚22年的“补偿”,将布科维纳(Bucovina)“移交苏联”。对德国来说,比萨拉比亚已经在1939年8月的秘密议定书中划给了苏联,因而还能够接受,但它强烈不满苏联对布科维纳的要求。因为该地以前归属于奥匈帝国,住有不少德意志人。同时,当时德军所需石油的87%来自罗马尼亚,让苏联过多地染指罗马尼亚,有可能危及德国的石油来源。面临德国的反对,苏方只得将领土要求限制在以乌克兰人为主的布科维纳北部地区。德方尽管不情愿,但也只得同意。
苏罗之间的领土割让,推动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也向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德国政府担心局面失控,决定直接插手解决巴尔干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1940年8月30日,在德国和意大利共同主持下,进行了“维也纳仲裁”(Vienna arbitration award),规定将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ilvania)北部43492平方公里、拥有240万居民的地区划归匈牙利。苏联政府对德国政府的举动大为不满,指责其违背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相关规定,德方则回应说,苏联在处理立陶宛和伊朗问题时也没有与德国协商。[66]同年9月7日,德国又迫使罗马尼亚把南部多布鲁加(Dobrogea)转让给保加利亚。以后,德国军队进驻罗马尼亚产油区。此外,德国从1940年8月起恢复对芬兰销售军火,9月起,又派军队进入芬兰。这一切,都引起苏方的强烈不满。面对苏德两国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的局面,希特勒从全局考虑,委托里宾特洛甫出面与苏方交涉,尽量缓和两国关系。1940年10月17日,德国驻苏大使向苏方递交一封里宾特洛甫以私人名义写给斯大林的长信。信件对德国的一系列行动作了辩解,试图以此打消苏方的疑虑,最后正式邀请莫洛托夫在近期内访问德国。苏联政府很快接受邀请,希望通过谈判进一步了解德方的意图,如有可能,在新的背景下进一步划分双方的利益范围。
1940年11月12日,莫洛托夫率苏联代表团来到柏林,德方给予了较高规格的接待,里宾特洛甫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到火车站迎接。在谈判中,德方一再要求苏联参加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组建“四国联盟”。由于在《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中已经明确规定,“日本承认并尊重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国和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即势力范围已经被三国分割完毕,所以莫洛托夫要求德方说明:欧洲和亚洲的新秩序的含义是什么,苏联在其中将被赋予何种角色;大东亚共荣圈的边界在哪里。德方经过拖延后,交出了一个“四国都向南发展”的协议草案:(1)德国声明,除了缔结和约时在欧洲进行一些领土修正,它的领土要求的重心在中非; (2)意大利声明,除了缔结和约时在欧洲进行一些领土修正,它的领土要求的重心在北非和东北非; (3)日本声明,它的领土要求的重心在日本帝国以南的东亚地区; (4)苏联声明,它的领土要求的重心在苏联领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67]苏方对这个大而化之的建议表现得不感兴趣,同时要求德方明确说明其东欧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出兵芬兰及罗马尼亚的意图,并再三要求德国从芬兰撤军,因为那里属于苏联的利益范围。[68]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的反应都不太热烈,希特勒也未出席莫洛托夫在大使馆举行的招待会。谈判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然而苏方领导集团在评价这次访问行动时,更多地看到当时英德矛盾的尖锐程度,以及德国需要拉拢苏联以对付英国的迫切性。基于此,苏方于11月25日向德方提出自己参加四国联合的四个先决条件:德军立即撤出属于苏联势力范围的芬兰,而苏联承诺保证《苏芬和约》以及德国在芬兰的经济利益(出口木材和镍矿石) ;苏联与保加利亚缔结互助条约,在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地区通过长期租借的方式建立苏联的海军基地来保证苏联在海峡的安全;承认面向波斯湾方向的巴统(Batumi)和巴库(Bakı)以南地区为苏联领土要求的重心;日本按照公正的补偿条件放弃在北库页岛的煤炭和石油的租让权。[69]对于德苏交战的可能性问题,苏方认为两国交战最终不可避免,但时间上将在德国打败英国之后。
而希特勒对莫洛托夫的来访结果很为不满。莫洛托夫离德后,他接见了一些参谋,提出打算进攻苏联。参谋们尽力劝说他不要冒险,以免陷入两线作战。他却反驳说,在击溃英国的抵抗之前,不要指望俄国不会动手;而要打败英国,少不得扩展海空军,也就是要削减陆军,但只要俄国依然是个威胁,就万万不能削减陆军。[70]而在苏方提出11月25日的条件文本后,希特勒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了。12月5日,他亲自主持德军总参谋部会议,审订自8月1日开始制订的对苏作战计划。12月18日,他下达《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方案)》,其中规定:武装部队必须准备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之前即以一次快速的远征将苏俄击败;为此,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供使用的部队,但必须保卫已占领地区免遭突然袭击;准备工作务必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在东方作战期间,海军仍以英国为主要作战对象;作战目标是在苏联的伏尔加河-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一线建立一道针对其亚洲部分的防线,以使其空军从该线出发将不再能攻击德意志国的领土,装甲部队应果敢作战,楔入敌深远纵深,歼灭部署在俄西部地区的俄国陆军主力,阻止其有作战能力的部队撤至其纵深地区。[71]
1941年2月3日,希特勒批准了《巴巴罗萨计划》(Unternehmen Barbarossa)的最后文本。入侵部队分成三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由勒布指挥,下辖第十六集团军、第十八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群,共23个步兵师和6个装甲师,部署在东普鲁士的东界,由第一航空队1070架飞机支援,进攻目标是向北穿过波罗的海国家向列宁格勒推进。“中央”集团军群由博克指挥,下辖第四集团军、第九集团军、坦克第二集群和第三集群,共35个步兵师和15个装甲师,部署在东普鲁士南端到布列斯特南端一线,由第二航空队1600架飞机支援,进攻目标是沿着莫斯科公路直捣明斯克(Минск)和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德指挥,下辖第六集团军、第十一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坦克第一集群、罗马尼亚第三和第四集团军、匈牙利快速军,共37个步兵师,5个装甲师,4个山地师,4个摩托化师,部署在卢布林和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由第四航空队和罗马尼亚空军共1300架飞机支援,进攻目标是在普利皮亚特沼地以南,经日托米尔(Житомир)到基辅(Киïв),进而向顿巴斯(Донбасс)推进。
这时,其他战场形势的变化使得德国被迫插手其间,并推迟了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1940年6月意大利参战,次月即以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为基地,向英属苏丹和肯尼亚发起进攻,进展顺利。8月,意军攻占英属索马里。9月,北非意军又从利比亚出发进攻埃及,把战线向前推进了90公里。然而从1941年1月起,英军先后在东非和北非发起反攻,都取得胜利,在东非帮助埃塞俄比亚复国,在北非向西推进800多公里,打入利比亚境内。希特勒本来不愿过早卷入非洲战事,以免分散兵力。在意军一再败北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轴心国集团的士气和国际影响,他决定派兵增援,扭转北非和地中海的不利军事形势。1941年2月,由德军第五轻装甲师和第十五装甲师组成的“非洲兵团”在隆美尔将军指挥下进入利比亚,同时2个新编的意大利师也被派往北非。
早在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为了同德国争夺巴尔干地区,以阿尔巴尼亚为基地向希腊发起进攻,但在希腊人民的抗击下接连遭到失败。英军为了夺取巴尔干半岛,在希腊建立战略基地,趁机从北非向希腊抽调兵力。此举一方面导致北非的隆美尔趁势实施反击,把战线推回到利埃边界附近,另一方面则促使希特勒再次分出兵力去加紧控制巴尔干地区。1941年2月28日,德军从罗马尼亚进入保加利亚,翌日,保加利亚加入《德意日军事同盟条约》。3月初,希特勒又把南斯拉夫摄政保罗亲王(Pavle Karađorđevic',1893—1976)召到德国,经过一番威胁利诱,迫使他同意加入上述条约。3月25日,南斯拉夫首相德拉吉沙·茨维特科维奇(Dragisa Tsvetkovitch)偕同外相偷偷地溜出贝尔格莱德前往维也纳,在关于南斯拉夫加入法西斯集团的议定书上签字。不料,两天后,以空军首脑杜尚·西莫维奇(Dushan Simovich)为首的南斯拉夫军官集团通过群众起义发动反德政变,推翻了摄政王和原政府的统治。年轻的彼得二世(PeterⅡ,1923—1970)即王位。新内阁宣布南斯拉夫奉行中立政策。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庆祝活动中,群众向德国公使的汽车吐唾沫,表达出不愿意充当德国战争附庸的情绪。面对这一局面,希特勒不得不再次调动准备入侵苏联的部队去平息南斯拉夫事态,并把进攻苏联的日期从5月25日推迟到6月下半月。1941年3月27日,他发布《第25号指令(进攻南斯拉夫)》,认为“南斯拉夫的军事政变已改变了巴尔干的政治局势,即使南斯拉夫目前表示效忠,也应将其视为敌人并尽快予以粉碎”[72]。4月6日,德军同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德军飞机对贝尔格莱德实施连续轰炸达三天三夜,使该城几乎成为硝烟弥漫的瓦砾堆。13日德军开进贝尔格莱德,17日南斯拉夫军队投降,国王和首相逃到希腊。4月23日,希腊军队也向德意两国投降,英军仓卒出逃。
在进攻苏联前,德军高级将领内部发生了一场“理论交锋”。一些高级司令官主张,越过苏联边境后应该尽快采用传统的包围方式,装甲兵团必须同步兵军配合行动,通过钳形包抄堵住敌军后尾部队,注重歼灭苏军。他们担心,在没有打垮苏军主力之前就深入敌境,具有很大的危险。而以古德里安为首的坦克专家则主张,装甲兵团应该按照法国战场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战法,尽可能快速进军,深入敌方;前锋装甲兵团应该抓紧时间,利用切入,向莫斯科挺进,至少要到达第聂伯河(Днепр)才包抄;越早攻下那条战线,就越有可能像瓦解法军的抵抗一样瓦解苏军的抵抗,也就越有机会使第聂伯河像1940年英吉利海峡一样起到铁砧的作用。他们提出,在两个装甲兵团插入的中间地区包围敌军的任务,应该留给步兵军,此外,装甲兵团也可以在迅速推进时,派出规模较小的分遣队协同作战。[73]由于希特勒支持前一种观点,具体的作战计划就以传统战法为主,但也吸取了坦克专家的部分主张。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宽约1500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全线进攻。航空兵首先出动,1000多架轰炸机向苏联腹地的军用机场、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和军事基地泻下瀑布般的弹雨,7000多门大炮也对苏联发起猛烈炮击。随后陆军以坦克和摩托化兵团为先导,向苏联腹地推进。德军进攻主力“中央”集团军群分南北两路,分别从东普鲁士南端和布列斯特地区出发,对苏军实施钳形突击。两支部队派出的分支部队首先在巴拉诺维奇(Баранавiчы)会合,形成第一个合围圈,而主要兵力继续东进,6月28日在明斯克完成合围,包围并消灭苏军43个师又3个旅。7月3日,该集团军群再次向东突击,企图在斯摩棱斯克合围。7月16日,南翼第二坦克集群攻克了斯摩棱斯克,同北翼第三坦克集群协同,大致包围了近50万苏军将士。但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未完成合围,留下一道近10英里宽的缺口。苏军最高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20个师加强相关部队,自7月23日至25日向斯摩棱斯克实施反击。德军也派兵增援,从南翼包抄苏军会战部队,于是展开了斯摩棱斯克会战。苏方利用赢得的时间,派遣50万兵力在斯摩棱斯克正东挖壕据守,以阻止德军进一步向首都推进。
此时,即1941年8月中下旬,德军最高统帅部内又发生战略大争论,其中心内容是,实力最强的“中央”集团军群,应该继续单独突进,拿下莫斯科,还是分兵加强南北两翼的攻势,先拿下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为首的陆军总司令部、“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和急先锋古德里安,都主张继续全力突击莫斯科。他们认为,攻占了苏联首都,就会有效地摧折苏联民众的信心,并摧毁其重要的军火来源和交通枢纽,苏方其他战线自然就会遭削弱甚至崩溃。[74]而希特勒却坚持要“中央”集团军群分兵北上和南下。北上同“北方”集团军群合作,进攻列宁格勒,把十月革命的发源地从地图上抹去,以此摧折苏联民众的作战情绪。南下同“南方”集团军群合作,拿下乌克兰、克里米亚(Крым)和高加索(Кавказ)。他一直把乌克兰视作粮食和原料的供应地,高加索能提供石油,而“克里米亚是苏联进攻罗马尼亚油田的航空母舰”。同时,他认为,南北两翼尤其是南翼,是“中央”集团军群的重要侧翼,不解决两翼问题,主攻方向的安全难以保证。[75]
“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一直比较顺利。其中一支部队穿过立陶宛,直逼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于7月底逼近塔林(Tallinn)。几乎整个8月份,德军都在与苏军从事争夺塔林的战斗。到了8月底,由于德军得到加强,苏军才放弃了塔林,海军舰队撤往喀琅施塔特和列宁格勒港。“北方”集团军群的主体力量则以列宁格勒为目标直插东北方向,由于得到“中央”集团军群内转而北上的第三坦克集群的支援,进展更为顺利。8月20日,德军已经逼近列宁格勒附近,21日,切断了列宁格勒通向莫斯科的铁路,到8月底,又切断了列宁格勒与苏联其他地方的一切铁路交通。德军的飞机和装甲部队发起联合进攻,到9月8日,把列宁格勒围成了一座孤城。在进攻难以快速得手的情况下,德方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一种观点认为“占领大城市并不那么吸引人,实施包围则更加有利”,希望通过包围和封锁,饿死数百万苏联军民,把消灭东方斯拉夫人的罪责推给苏方。[76]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希特勒下令停止攻占列宁格勒,是害怕巷战会招致重大伤亡。[77]而苏军则从捍卫国土和十月革命发源地的角度出发,坚守此城,使这座光荣的城市始终没有落入敌手。
由于苏联的防御重点在西南方,德“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不太顺利。战争开始后,该集团军群从利沃夫(Lviv)突出部出发,向东南方向进军。北边的一路在基辅筑垒地域遇到苏军顽强抵抗,之后急速转向南边,与其他部队会合,向东南方推进。但是基辅附近的苏军并未受到损失,对“南方”集团军群的侧翼构成威胁。此外,德军在发起总攻时,为了集中兵力,加快推进速度,在“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进攻线之间留下一个缺口,此缺口正对着普利皮亚特沼地,无形中给苏军留了一个掩蔽地区。此处苏军与基辅地区苏军结合,对中路和南路的德军都构成威胁。“中央”集团军群第二装甲集群南下,就可以协助合围这些苏军。9月10日,“南方”集团军群所辖第一装甲集群在基辅东南的第聂伯河下游强渡过河,兼程北上,第二装甲集群向南疾驶,9月14日在基辅以东200多公里处会师,完成合围。由于斯大林认为主动放弃乌克兰地区和基辅市太可惜,因而有六七十万苏军被包围。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第35号指令(在中央集团军群方向上的决战)》,命令以“中央”集团军群为主,“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的一部分部队协同作战,实施《台风计划》(Unternehmen Taifun)。指令规定,“中路陆军部队应做好同铁木辛哥集团军群作战的准备,以便能尽早(在9月底)发起进攻,在维亚兹马总方向上达成双重包围(在两翼集中强大装甲兵力),歼灭斯摩棱斯克以东地区的敌人”[78]。其他部队则同时向列宁格勒和罗斯托夫(Росто)发动辅攻。
9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以钳形攻势向东突击,10月6日在维亚兹马(ВяЍзьма)完成合围,包围苏军60多万人。前锋部队立即继续向莫斯科推进,同时侧翼部队也于10月3日占领了奥廖尔(Орёл),继续向图拉(Тула)推进。莫斯科已经近在眼前。这时,希特勒得意忘形,以为几天内就可以占领莫斯科。10月10日,最高统帅部颁布了关于德军在莫斯科及其近郊驻扎顺序的命令。希特勒也命令柏林各家报馆在10月12日的报纸上留出版面,以备刊登占领莫斯科的“特别消息”。尽管德方在时间节点上未能如愿,但到10月中旬,还是逼近了距莫斯科不到100公里处。这年的冬天来得较早,而德方的冬衣准备不足,导致士兵的士气日益低落,不少人拿出描写拿破仑在俄国失败的文章重新阅读。希特勒不得不逐渐放弃在1941年内打败苏联的计划。但他决定再来一次冒险。11月15日,他命令德军再次发动进攻,实施《台风计划》的第二阶段,分西北、正面、西南三路扑向莫斯科。很快,德军先头部队进抵离莫斯科20公里处,能看见克里姆林宫顶端的红星,但在苏军的抗击下,再也不能前进一步。到12月5日,德军的攻势被完全阻止。
12月6日,苏军开始实施反攻,首先粉碎了包围莫斯科的德军突击集团。古德里安指挥的部队守卫不住,只得仓惶后退,古德里安本人因此被希特勒撤职。勃劳希契的心脏病严重发作,提出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希特勒同意,并自任该职务。“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接到进行长期“休养”的通知,其职务由原第四集团军司令汉斯·冯·克卢格接任。然而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德军在苏军攻击下,被迫向西后退100—250公里。1942年1月8日起,苏军再次发动反攻,又将战线向西推进80—250公里。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
【注释】
[1] 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第183号文件。
[2] 现名克莱佩达(Klaipe.da),属于立陶宛。
[3]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557.
[4] 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第221号文件。
[5]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561.
[6] 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第225号文件。
[7] 陈祥超:《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8] [英]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大战前夕,1939年》,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87—388页。
[9] 同上书,第381、447页。
[10] 陈祥超:《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第274页。
[11] 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第253号文件。
[12] 该派主张“革新”政体,使之更加法西斯化。
[13] James William Morley,Deterrent Diplomacy:Japan,Germany and the USSR,1935-1940; Japan's Road to the Pacific W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p.50.
[14] James William Morley,Deterrent Diplomacy:Japan,Germany and the USSR,1935-1940; Japan's Road to the Pacific War.pp.66-67.
[15] James William Morley,Deterrent Diplomacy:Japan,Germany and the USSR,1935 -1940; Japan's Road to the Pacific War.p.94.
[16] 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第256号文件。
[17] E.L.Woodward &Rohan Butler,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1919-1939.Series 3,V.6,London,1953,p.286.
[18] E.L.Woodward &Rohan Butler,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1919-1939.Series 3,V.6,p.286.
[19] Paul R.Sweet,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1918-1945.Series D(1937- 1945),V.6,London,1956,pp.977-983.
[20] Louis Fischer,Russia's Road from Peace to War:Soviet Foreign Relations,1917-1941.New York:Harper & Row,p.317.
[21] Louis Fischer,Russia's Road from Peace to War:Soviet Foreign Relations,1917 -1941.p.327.
[22] Paul R.Sweet,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1918-1945.Series D(1937- 1945),V.6,pp.977-983.
[23] Paul R.Sweet,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1918-1945.Series D(1937- 1945),V.6,p.560.
[24] Louis Fischer,Russia's Road from Peace to War:Soviet Foreign Relations,1917 -1941.pp.337-340.
[25] 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第333号文件。
[26]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561.
[27] 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第328号文件。
[28] [英] 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278页。
[29] Paul R.Sweet,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1918-1945.Series D(1937-1945),V.7,No.192 and 193.
[30] [英] 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281—282页。
[31]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569.
[32]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张元林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33]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8—11页。
[34] 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
[35]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12页。
[36]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15页。
[37]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19—20页。
[38]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22页。
[39] [德]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第6页。
[40] [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伍协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上册,第48页。
[41] [德]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第1—6页。
[42] Hans Adolf Jacobson(ed.),Documente zur Vorgeschichte des Westfeldzuges,1939-1940.Göttingen,1956,S.29.
[43] [德]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第8页。
[44] [美]罗伯特·温尼克:《纳粹德国的兴亡》,中册:闪击战,杨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册,第50页。
[45] [德]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第9—10页。
[46]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p.577-578.
[47] 当时德国每年消耗约1500万吨铁矿砂,其中1100万吨要从瑞典进口,取道挪威运输。
[48]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31—36页。
[49] [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册,第56页。
[50] [德]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第24页。
[51]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p.579-580.
[52] 转引自[德]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第32页。
[53] [德]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第33页。
[54]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41—43页。
[55] 1939年3月8日希特勒在德国军界、经济界和党的重要人士会议上的讲话,见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第183号文件。
[56]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581.
[57] 齐根贝格(Ziegenberg)位于莱茵河畔,距离法兰克福约25英里。希特勒的大本营设在一个寂静峡谷尽头一处荒无人烟的森林中。
[58]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48—51页。
[59]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p.581-583.
[60]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52—53页。
[61] 陈晖:《1933—1941年的苏德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261页。
[62]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p.585-587.
[63]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586.
[64] Paul R.Sweet,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1918-1945.Series D(1937- 1945),V.11,London,1961,No.176.
[65] 陈晖:《1933—1941年的苏德关系》,第339页。
[66] A.Wertn,Rußland im Krieg1941-1945.München & Zürich:Verlag C.H.Beck,1965,S.104.
[67] 陈晖:《1933—1941年的苏德关系》,第387—388页。
[68]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p.591-592.
[69] 陈晖:《1933—1941年的苏德关系》,第392—393页。
[70] [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册,第202页。
[71]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65—66页。
[72]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79页。
[73] [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册,第220—221页。
[74]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p.596-597.
[75] Jeremy Noakes and Geoffrey Pridham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pp.597-599.
[76] [德]格茨·阿利:《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第159—160页。
[77] [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册,第341页。
[78] [联邦德国]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第116—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