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之战
德国的扩张步骤是“先大陆后海洋”,导致欧战爆发前,海军的扩军计划远远落后于陆军和空军。另外,如本书第十一章所述,海军领导层内部在诸多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因此到大战爆发时,德国与英法两国的海军力量对比悬殊,无法同英法正面对抗。大战爆发后,海战在德国的战争行动中基本上处于从属的地位。
表13-1 1939年欧战爆发时欧洲四国海军力量对比[11](单位:艘)

袖珍战列舰[12]
19[13]
57[14]
由于德国的海军力量无法与英法两国正面对抗,它就分散使用大型水面舰只,派出以1—2艘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组成的小编队,将商船改装成袭击舰,并展开其潜艇,在广阔的大西洋海域对英国航运实施“打了就跑”的破袭战。早在欧战正式爆发前夕,即1939年8月19日,德国已向英国西部航道区及东北沿岸海域展开其潜艇,同时在8月下旬向大西洋派出2艘袖珍战列舰。9月1日欧战爆发后,大西洋之战正式展开。不过在1940年3月以前,德国潜艇主要在北大西洋东部直布罗陀(Gibraltar)和赫布里底群岛(Hebrides)之间进行单艇作战,攻击的重点指向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Golfo de Vizcaya)以西,因为对手的大西洋海运航线在此汇合。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的当天晚上,德国U-30号潜艇在北大西洋上向英国邮轮“雅典娜号”开火。希特勒曾经下令,进行潜艇战一定要遵守《海牙公约》,但潜艇艇长则声称自己认为该船是武装商船,以此证明其行动是正当的。最后邮轮中鱼雷沉没。在其后的几天里,德军潜艇又击沉数艘英方船只。9月17日,德军U-29号潜艇在爱尔兰以西击沉英国“勇敢号”航空母舰。在欧战开始后一个月里,德军共击沉对方船只41艘,计15.4万吨。水面战舰也伺机活动,部署在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德意志号”和“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根据希特勒的命令不准在9月26日前攻击英国的运输船只,但过了限期后就积极活动,在短期内共击沉对方57051吨登记总吨位的船只。但“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很快被困在南美洲阿根廷和乌拉圭交界处的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河口,同年12月被迫自行凿沉。
1939年底,德国调整了造舰计划,集中力量建造潜艇。然而在法国败降后,由于德国必须拨出一些潜艇用于大规模的训练计划,以便为新潜艇提供操作人员,投入实战的潜艇数量并未增加。但是由于在法国沿海取得了活动基地,到达作战地区所需的时间大为缩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量上的不足。同时,从1940年7月起,英国由于受到空战的威胁,被迫将航运集中到爱尔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北海峡,导致运输船只拥挤。如此,德国潜艇不论是分散作战还是聚集在一起作战,都能很快找到容易攻击的目标,并在发射完鱼雷后快速返回。据此,德国海军趁机在那里集中潜艇,根据邓尼茨提出的“狼群”战术,实施多艇结群攻击。这种作战方法大致为:德方在确定英国护航队的所在地点后,岸上潜艇统帅总部就通知附近的潜艇群;潜艇群派遣一艘潜艇去搜寻和跟踪这支护航队,并用无线电信号引导其他潜艇靠向护航队;潜艇群到达后,白天偃旗息鼓,一到晚上便抢占护航队的上风,以较快的航速在水面上发动夜袭,一连攻打数夜。1940年9月21日深夜,德国5艘潜艇在北海峡首次结群攻击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HX-72护航运输队,击沉12艘载重量共7.7万吨的货船。10月17—20日,德国8艘潜艇在该海域再次结群攻击从北美驶往英国的SC-7和HX-79两支护航运输队,共击沉31艘货船,总载重量达15.2万吨。[15]该月,德国潜艇共击沉63艘货船,总计吨位达35万吨以上。12月1日深夜,德国7艘潜艇又结群攻击HX-90护航运输队,击沉10艘货船和1艘护航的英国辅助巡洋舰,而德方无一损失。在这段时期内,德国海军击沉对方船只的月平均吨位数达到25万吨以上。[16]
1941年初,英国接收了美国支援的50艘驱逐舰,它自己及加拿大建造的新式驱潜快艇也开始服役,海岸空军的巡逻力度得到加强,这样,德国被迫将潜艇作战活动从北海峡向西转移到冰岛以南和以西地区。1941年2—3月份,德国潜艇作战远不如1940年秋季那样顺利,在一连3个月没有损失1艘潜艇之后,3月份突然损失了5艘,其中包括3位出色的“王牌”艇长。但与此同时,部分新建成的潜艇开始入役,其中包括一批大型的Ⅸ型潜艇,加强了潜艇部队的战斗力。意大利潜艇也开始参加作战。5月中旬,德国新战列舰“俾斯麦号”随带新巡洋舰“欧根亲王号”驶入大西洋参战,同月下旬即遭遇到英国“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等4艘军舰的围攻。德舰打沉了英方旗舰“胡德号”,但“俾斯麦号”也被诸多炮弹和鱼雷击中,沉入海底。1941年8月,新下水的德军潜艇组成了“北方潜艇群”。当该潜艇群发展到15—17艘潜艇时,它们便奉命从冰岛附近出发,向格陵兰和纽芬兰方向搜索。在这个过程中,德方潜艇在法韦尔角(Kap Farvel,一译“费尔韦尔角”)附近发现了对方SC-42号运输队,于是就爆发了至当时为止规模最大的袭击运输队的海战,运输队中63艘舰船被击沉20艘,后因起了大雾,其余舰船才幸免于难。
1941年12月美国参战后,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活动范围扩展到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海域。1942年,在大西洋活动的德国潜艇增至平均每天75艘。邓尼茨大打“吨位战”,即选择对方防御薄弱的海域,集中潜艇发动结群攻击,力图使击沉商船的吨位数超过对方造船的吨位数。这一年,德国的攻击行动使盟国损失船只769.9万吨,超过美英两国所造的718.2万吨新船总吨位。邓尼茨的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使英国的进口量比1939年减少1/3。为了对付德国的潜艇战,盟国于1942年夏调整大西洋护航体系,确定西经52度以西为西区,西经52度至22度为中区,西经22度以东为东区,分别由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海空军负责保障航渡安全。英国则专门成立了以丘吉尔为首的反潜艇战委员会,调集和投入三千多艘舰艇和两千多架飞机实施反潜作战。1943年3月,美、英、加三国举行专门的大西洋护航会议,调整盟国护航体系,组建六支专门的反潜艇支援舰队,将护航运输队的反潜艇作战由消极防御转为积极进攻。德方则从1943年起,进一步发展“狼群”战术,集中100多艘潜艇,在盟国护航兵力薄弱的北大西洋中部,组织多个大艇群的集团共同作战。该战术在3月间达到高峰。3月14—15日,邓尼茨调集3个潜艇群共38艘潜艇(后再加入6艘),对从纽约驶往英国的SC-122护航运输队和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驶往英国的HX-229护航运输队实施截击。16—20日,德国潜艇先后发现并持续追踪攻击这两支船队。盟军连忙从冰岛和北爱尔兰增派空军和舰艇支援,但德方仍击沉船队中21艘货船,载重量共约14.1万吨,而自己仅损失1艘潜艇。从美国参战到1943年4月止,盟国共损失约1000万吨船舰,其中80%为潜艇所击沉,德国则损失潜艇155艘。[17]
1942年11月8日盟军在北非登陆,德方事先并不知晓。11月4日,当德国“海豚”潜艇群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时,并未遇到障碍。该潜艇群与从意大利港口来的德国潜艇一起,攻击了停泊在阿尔及尔-奥兰航线上的舰船和敌方返航的运输队。盟军登陆的消息传来后,邓尼茨立即采取行动,先后发出两份命令,要求德方所有在比斯开湾和佛得角(Cabo Verde)之间的潜艇开往摩洛哥海岸附近,以及所有在北大西洋的燃料充足的潜艇集中到直布罗陀海域。然而德方第一批潜艇到达卡萨布兰卡(Casa Blanca)海岸附近时,发现敌方的空中巡逻和海上防御力量都非常强大。两艘潜艇由于艇长的经验特别丰富,进入了预定航线,击沉了4艘运兵船,其他潜艇面临坚固的防御,只能一再潜入水中躲避,最后退回到相关港口避难。然而,邓尼茨意外地发现,那些因燃油不足而留在大西洋的潜艇,在遭遇敌方ONS-144号运输队后,反而取得了较好的战果。他看出这是由于对方的护航力量抽调到登陆点附近,大西洋上的护航力量相对不足造成的。他试图利用这一机会,就势加强在大西洋上的攻势,但海军司令部作战局认为攻击开往北非的补给运输队更为重要,因而迟迟没有同意邓尼茨的建议。直到11月26日,该机构才作出妥协,允许邓尼茨使用“西壁”防线上剩余的德国潜艇,沿着直布罗陀到美国的航线向西横扫,但最后的战果却不如人意。
1943年1月,希特勒任命邓尼茨担任海军总司令,接替了前任雷德尔。同年春夏,德国在大西洋上部署的潜艇数量达到战时的最高点,如5月初,60艘潜艇部署成4条延伸的巡逻线,准备伺机攻击对方的ONS-5号、SC-127号和HX-235号运输队。然而,当时盟军的防潜反潜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护航舰艇都装备了雷达和高频测向仪。它们不仅绕开了德军的埋伏,当5月间德国潜艇对HX-237、SC-129、SC-130、HX-239等护航运输队发起结群攻击时,还成功地实施了反击,并在随后三周的后续攻击中,击沉德方31艘潜艇。大西洋之战的战争格局发生根本性转折。邓尼茨因为德国潜艇损失惨重,被迫在近四个月内停止对北大西洋盟国运输队发起攻击。
随着整个战争形势的发展,盟国的海空力量大增,而德国则遭到美英方面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军事工业和潜艇基地都遭受严重破坏,不仅潜艇活动日益困难,而且遭受的损失难以得到及时补充。1943年9—10月,德国潜艇一度恢复对盟国大西洋护航运输队的大艇群攻击,但再次遭到惨败。邓尼茨不得不放弃“狼群”战术。此后德方的潜艇战,主要是为了牵制盟军的力量,带有垂死挣扎的性质。1944年春,由于面临盟军在西欧登陆的威胁,德国潜艇收缩到沿海地区,基本上停止在大西洋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