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
1935年1月,萨尔区顺利回归德国,此举进一步推动希特勒做出毁约扩军的第二个冒险举动,即撕毁《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公开宣布扩军。
据《凡尔赛条约》规定,萨尔区的矿山所有权转交法国,其行政由国际联盟任命的萨尔行政管理委员会掌管,15年后在当地举行公民投票,由萨尔区居民在重归德国、并入法国或继续维持国际管制三个方案中作出选择。随着预定的公决日期日益临近,德国加紧活动,试图无条件收回萨尔。早在1930年,德国魏玛政府就同法国政府举行谈判,要求不通过公民表决就将该地区直接交归德国,但遭到法方拒绝。此后,萨尔地区各政党联合组成“统一阵线”,积极鼓动该地区回归德国。然而,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后,开始迫害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对教会实施“一体化”,这一切引起萨尔地区共产党人、社会民主党人和教会人士的不安,导致“统一阵线”瓦解。1933年7月,萨尔地区的纳粹党联合一些小党和许多天主教徒,组建了“德意志阵线”。该阵线一方面组织游行和集会,安排民众到德国旅游,吸引民众投票支持萨尔区回归德国,另一方面则使用绑架、截取信件等暴力手段,威胁持异议的民众。
1933年11月,德国政府再次要求法国政府放弃萨尔区全民公决的程序,又遭到法方拒绝。然而从总体上说,法方除不愿放弃公民表决这一预定程序外,不论是政府还是公众舆论,都不太关心萨尔的归属问题。英国政府则反对在萨尔区维持国际管理制,认为这种管理将使国际联盟承担过于重大的义务。意大利政府宣称萨尔问题并不涉及整个欧洲的大局,仅仅关系到法德两国而已。1934年1月,国际联盟理事会任命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监督萨尔地区的公民表决。同年6月2日,法德两国签署协议,双方保证不对萨尔地区的公民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压力。11月底,希特勒的外交事务助手里宾特洛甫前往法国,同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Pierre Laval,1883—1945)商谈公民投票事宜。赖伐尔向德方承诺,如果第一轮投票的结果是萨尔划归德国,法国将放弃十年后在该地区举行第二轮投票的要求。12月3日,法德两国在“三人委员会”斡旋下签署关于财政问题的协定,规定德国向法国支付9亿法郎,作为法国对矿产、铁路等全部债权和财产的补偿。
1935年1月13日,萨尔地区在“三人委员会”的主持下举行公民表决。528005名合格选民参加投票,其中477119票要求归并德国,46513票要求维持原状,2124票主张并入法国。国际联盟根据投票结果,决定自1935年3月1日起,萨尔区重归德国。[15]
萨尔区公民投票的结果激励了德国的复仇主义者,也鼓励了希特勒的冒险勇气。同年3月6日,法国政府向本国议会提出恢复两年服役期限的军事法令草案,规定自1935年起,法国将征召1915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入伍。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出生率骤降,形成1935—1939年期间兵源减少的“空年”,为了弥补缺额,法国政府要求将适役年龄从21岁降到20岁,服役期从1年延长到2年。德国报刊则趁机大肆攻击法国实行的措施,德国政府趁势作出一个小的冒险举动。3月10日,德国航空部长戈林告诉英国《每日邮报》记者,说德国政府已经解除了不得建立空军的义务,正在组建作为武装力量第三军种的空军。事实上,当时德国的空军力量为250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800架。德国的这一举动既是空军建设的重要一着棋,又作为另一个更大冒险举动的试探性行动。遗憾的是,英国外交当局并未对此作出强烈反应。
3月15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军事法令。翌日,德国政府趁机在国内颁布《武装部队重建法》(Gesetz für den Aufbau der Wehrmacht,亦译《普遍义务兵役法》),规定德国武装部队[16]改志愿兵制为义务兵役制,和平时期的陆军由12个军36个师组成。[17]同年5月21日,它又颁布补充性的《国家防御法》,正面提到军队的名称问题。文件规定德国“国防军”(Reichswehr)改称德国“武装部队”(Wehrmacht),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希特勒任最高统帅,三军各设总司令一职和总参谋部;德国国防部(Reichswehrministerium)改组成军事部(Reichskriegsministerium,一译“战争部”),前国防部长勃洛姆贝格改任军事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法律规定,全国18—45岁的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在必要时,政府有权宣布整个德国处于“防卫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执行权转交给“元首和总理”。[18] 3月16日当天,德国外交部向英、法、意、波四国驻德使节递交了《武装部队重建法》副本,宣传部也向各国记者公布了这一消息。德国国内则利用这一机会加快备战步伐。1936年8月,陆军当局提出了“八月计划”,规定以1939年10月为期,和平时期总兵力要达到83万人,战时扩大到462万人。为了实施这个计划,陆军的财政拨款增加到每年近90亿马克,比1935年增加2倍多。[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