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简介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这本书是由.(美)托马斯·特劳特曼著创作的,《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共有100章节
1
前言
本书是我在密歇根大学开设“印度文明导论”大班课程时,为学生写的印度文明史入门读物。 市面上有许多印度史入门书,都是我尊敬的学者写的,我个人非常喜欢。多年来,我一...
2
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印度、印度人和印度文明 文明 印度人 印度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的地理概貌 季风气候 第二章 印度文明的起源 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 ...
3
第一章 导论
印度、印度人和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的地理概貌 印度文明绵延五千年,地域广袤,对周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论述细节之前,我们需要先概览即将在本课程中学习的...
4
印度、印度人和印度文明
我们首先需要检视研究所用术语。当提到印度、印度人或印度文明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理解口中的这些术语表达的是什么,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使用这些词指涉的都是...
5
文明
我们使用“文明”(civilization)一词至少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含义。首先,它表示某人或某团体或多或少拥有的令人景仰的特质(quality);其次,它表示特...
6
印度人
继续我们前面所讲,印度文明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庞大而复杂……),印度人则是组成该社会的人民。我们一开始就必须明了,印度人并非单一人种(race)。就标记人种的...
7
印度
印度文明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或社会制度,因此,我们不能将印度理解为一个实体或特定地域,而应视其为与印度文明相关的地域。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印度文明,而这片地域恰恰对印度...
8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意义下的“印度”有一个时间上的起点,自然也就有其历史。我们讲述的印度的文明史也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这一史学史的主要框架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形成。18世纪6...
9
印度文明的地理概貌
“印度”(India)一词来自梵语的“河流”(sindhu)一词,这个词也是印度河的梵语名称。也许因为流域广阔的缘故,印度河被称为“河”(The River)。...
10
季风气候
影响农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降水量,印度的降水受季风影响,雨季干季相互交错。西南季风携带大量水汽,夏季时从西南的印度洋往东北方向大陆吹去,在大陆受热上升后形成降水...
11
第二章 印度文明的起源
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 经济、工艺与文字 宗教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及其宿命 印度河与恒河两条大河形成了两大流域,进而在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与孟加拉国形成了冲积平原...
12
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
有一座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的城市遗址就坐落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这座遗址就是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遗址;在其北部550千米处,发现了另...
13
下城
摩亨佐-达罗遗址的住宅区(从哈拉帕遗址中挖掘出的住宅区十分稀少)由10米宽的大道区隔开来,这些大道呈南北和东西走向,类似都市的街区。狭窄细长的小巷将这些350米...
14
谷仓
在摩亨佐-达罗遗址的北部是哈拉帕遗址,在该遗址发现了两排政府兴建的一模一样的小型双房建筑。从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和邻近堡垒的位置可以得知,它们是奴隶或类似奴仆的工匠...
15
高丘
在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最壮观、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西侧的高丘。哈拉帕的高丘建筑立于泥土与泥砖平台上,高出地面约10米。沿着平台建有巨大泥质砖墙,底部厚度超过10...
16
其他印度河流域遗址
据美国考古学家费尔瑟维斯(Fairservis)估计,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遗址的下城人口分别约为4.1万和2.35万,它们虽是印度河流域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但绝不...
17
经济、工艺与文字
内陆地区农民用宝贵的剩余农产品供养着印度河流域庞大的城市和乡村,然而我们对这些农民和他们的耕作方式却知之甚少。现代印度的农村人口是都市人口的四倍,可以推断当时的...
18
宗教
印度河流域的铭文未能破译,这限制了学者对印度河流域宗教的解读。当前学者普遍运用已了解的古代印度教来解读印度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因为他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某些文化元素...
19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及其宿命
印度河流域文明如何起源,又如何发展直至消失,这两大问题一直是未解之谜。仅凭留存下来的无声遗迹,我们对该文明的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它是如何发端又如何...
20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终结与后续
公元前19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终结了。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突然出现,存在了约600年的时间,不及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存在得长久...
21
第三章 吠陀时代
《梨俱吠陀》 经济、技术与社会 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 吠陀后期 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在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字母系统破译之前,印...
22
《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是吠陀文学中最古老的一部,收录了1028首颂神的诗歌,分为10卷。收录作品分属不同时期:文献的核心部分由若干古老祭司家族的私密仪礼记录组成,仪礼记录...
23
《梨俱吠陀》众神
《梨俱吠陀》颂诗主要敬颂的是天(deva),意为“辉曜者”。“天”多与天空有关,与大地和植物开花结果的神话关联性较低。天空之父特尤斯(Dyaus Pitar)的...
24
《梨俱吠陀》的宗教
在毗湿奴为众神赢得的三层宇宙之外,是秩序领域,由众神之神伐楼拿掌管。宇宙秩序的观念类似自然法中的科学概念,但宇宙秩序不仅有物理内涵,还有道德指涉。偏离古老的习俗...
25
经济、技术与社会
《梨俱吠陀》中人们的职业主要是牧民与农夫。马队每日引领太阳战车横跨天空,如同他们引领雅利安人的战车在战场上杀敌一样。对于一辆畜力驱动的双轮战车来说,车轭更适合套...
26
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
《梨俱吠陀》中的雅利安人究竟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他们的语言梵语在其他相关语言中的地位。梵语及其衍生语言,即北印度的现代语言(印地...
27
吠陀后期
吠陀文明源自西亚和中亚,并在印度发扬光大。相比于这时已然消亡的印度河城市,吠陀文明虽然在许多方面是一个更加简朴、有更多乡村特色乃至部落特色的文明,但它对印度次大...
28
吠陀祭祀
孕育海量吠陀文献的祭祀仪式十分繁复,但其实可以化约为三步:献祭者祝圣、仪式盛宴和除圣。献祭者必须是一名已加入吠陀宗教的成年已婚雅利安人。献祭前,要预先准备一块神...
29
家庭与先祖
天启祭的仪式日益繁复,祭祀理论日益精密,印度哲学由此肇端;家庭祭仪则较为原始保守,让我们得以一窥雅利安家庭的组织结构。雅利安家庭的组织结构自原始印欧时代以来,未...
30
部落及其组织
吠陀部落是前述父系数代同堂的集合,各部落分别祭祀自己的远祖,通过姻亲、共同的文化和团结一致抗敌,组成了松散的联盟。至少在婆罗门祭司家族中,有称为“戈特罗”(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