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伽人与印度-希腊人
孔雀帝国最伟大的统治者阿育王去世后,帝国仅仅延续了50年。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一名出身婆罗门的将军普士亚密多罗·巽伽(Pushyamitra Shunga)通过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巽伽王朝延续了100年,统治范围远不如阿育王时期的广大,主要集中在恒河中游谷地与中印度部分地区。巽伽王朝的政治组织也算不上中央集权。巽伽王朝在军事上统领着许多地方统治者,其中某些地方统治者似乎也发行自己的钱币。
普士亚密多罗恢复了吠陀马祭,甚至举行了两次。后世佛教典籍里有诸多对普士亚密多罗的不满,谴责他大肆毁坏佛教建筑,阿育王建了多少,他就毁灭多少,因为他相信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都能声名远播。他受到佛教徒的攻击,其实这很冤枉,我们知道,佛教仍旧受到巽伽王朝与诸侯的庇护。不过,此时王室确实开始偏爱婆罗门教。巽伽国王不只恢复了吠陀王室祭仪,还为祭祀印度教神祇毗湿奴提供经费支持,抬高毗湿奴的地位。最终,婆罗门教让自己适应了虔诚的、一神论的印度教,获得了更广泛的信众。
公元前250年,塞琉古王国的巴克特里亚[1]行省(位于今阿富汗)总督狄奥多德(Diodotus),反叛塞琉古统治。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远离塞琉古权力中心(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与美索不达米亚),加之数年后北方帕提亚的游牧民族入侵,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得以独立。公元前187年,约与普士亚密多罗政变终结孔雀王朝统治在同一年,安条克三世去世,塞琉古王国的势力一落千丈。在国王德米特里一世的带领下,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入侵印度,根据印度的传说,德米特里一度兵临华氏城下,之后因为欧克拉提德(Eucratides)将军在巴克特里亚发动叛乱,德米特里才撤军到旁遮普。无论如何,公元前2世纪中叶,德米特里的王国一分为二,东印度-希腊王国在国王米南德(Menander)带领下占据旁遮普,西印度-希腊王国则拥有巴克特里亚与喀布尔(Kabul)谷地。伊朗遭到游牧民族的进一步入侵,西王国被迫向旁遮普移动,占据了东王国领土,后者只能据守东部领土边界。最终,这批游牧入侵者也进入了印度。两个自始至终相互敌对的印度-希腊王国,最终降于游牧民族之手:西王国约于公元前90年投降,东王国则于公元前30年投降。
在希腊化王国短暂统治印度西北部期间,希腊化诸王不得不与王国的印度文化妥协。东王国米南德王发行的钱币上刻有佛教符号和双语铭文(希腊文、俗语),他将自己示现为子民的“救世主”。佛教典籍记载,米南德王被称为弥兰王(Milinda),也被称为哲人王,死后骨灰按照圣贤王者的等级,像安葬佛陀遗骨那样,归葬于佛塔中。敌视东王国的西王国,则青睐印度教的象征主义,并遣送一名土生土长在塔克西拉的希腊人赫里奥多罗斯(Heliodorus),作为大使前往巽伽宫廷。他和巽伽王朝一样,也信奉毗湿奴。中印度一根石柱的铭文上刻有迦楼罗(Garuda)神鸟的图像,鸟背驮有毗湿奴,以纪念他出使巽伽王婆伽跋陀罗(Bhagabhadra)的宫廷。共同的宗教倾向将西王国和巽伽人联合在了一起对抗信奉佛教的东王国,强化了二者政治同盟的共同利益。这正是希腊人庇护印度宗教,而非将自己的宗教强加于印度人的真正原因。希腊化雕塑在西北部落地生根,但雕塑的主题是印度文化的主题,通常以佛教为主。犍陀罗(Gandhara)的艺术混合了希腊化与印度的艺术元素,是印度文化区中为数不多的希腊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