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占星术/数学

天文学/占星术/数学

吠陀天文学的基础是27或28个星座(nakshatras),经过这些星座,月亮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每27太阳日7小时45分钟运行一周。这套早在公元前第一个千禧年中就已经建立的体系,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星座有极高的相似度,但与此后根据太阳一年的轨迹而建立的黄道十二宫体系不同。黄道十二宫体系最初由古巴比伦人创造,接着被印度人采用。和希腊人一样,印度知识分子明显在远古时代就参与了以美索不达米亚为中心的天文、占星和数学思想的国际交流,因此,黄道十二宫、以可见行星及日月为名的工作,以及星座造像等与之相关的天文艺术,成了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欧大陆广大地区的共同智慧财富。笈多时期的天文学保存在名为《历数书》(Siddhantas)的典籍中,其中两者的名字显示了其与地中海区域的联系:《罗马伽历数书》(Romaka Siddhantas)与《普利沙历数书》(Paulisa Siddhantas,因亚历山大里亚的保罗而得名)。某些希腊的专业名词也被纳入梵文,包括小时(hora)、中心(kendra)与角度(kona)等。

印度人充分地利用了天文学和占星术的知识,其成果主要体现在数学上。古印度最伟大的天文学家阿耶波多(Aryabhata,活跃于公元499年)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行星和太阳绕地球运行。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以下成就:使用9个符号及0,即数位的概念,使计算变得更加容易;计算数字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方法;代数,例如图形面积、物体体积的计算和未知数的求解;正弦函数,也是最初的三角函数(后为伊斯兰学者继续发展);以及圆周率的发现。印度数学传向中东,又传到欧洲,给我们留下了今天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符号。直到14世纪开始采用实为印度数字的阿拉伯数字之前,欧洲人仍在使用笨拙的罗马数字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