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世
2025年09月26日
遁世
遁世宗教主要包含反吠陀宗教的佛教和耆那教,其特色我们已在第四章介绍过。然而晚期吠陀宗教的某些方面其实也能归于这一类,它们或在某些层面上预示了反吠陀宗教的出现,或为其出现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更加哲学化、非仪式性的文献,如《奥义书》与《森林书》。瑜伽派似乎也发端于吠陀宗教之外,与祭祀毫不相关,但由于在后世与吠陀宗教达成和解,故而并未被视为反吠陀宗教。此后,印度教将遁世作为个人完成家主职责后,可选择进入的生命阶段,将遁世宗教吸纳进了印度教的体系。而古典时期的核心哲学体系吠檀多(Vedanta),同样是由遁世僧团提出的。
这类宗教有时会被认为是“无神论”,因其并不认为神(God)是最高准则;但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他们并未否认众神和各种超凡的存在。当然,众神的重要性确实缩减了,他们不再具有祭祀信仰中拯救人类的能力;这时的他们如同其他一切生命,同样受到轮回转世及因果业报等宇宙法则的钳制。根据这种理论,人因为自己的行为(业)而处于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而人的目标就是达到解脱,进入永恒的状态。对这一状态有不同的描述:乐观的将之描述为自由或融合的状态;悲观的则将之描述为孤独或消亡(身死如灯灭)的状态。达成目标的方法则是遁世(即放弃家庭生活)和冥想。遁世信仰的长远贡献就是轮回转世与因果业报的理论,它成了所有后续宗教与哲学体系公认的理论。这种理论以崭新的方式重新定义人生,成了印度文明的独特标志。
虽然“法论”中的祭祀传统支持着种姓制度,但遁世信仰成功地引起了对种姓制度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