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医学

印度的阿育吠陀体系与希腊的体液学说有一些相似之处。希腊的体系包含三种体液或者说流体,即呼吸、胆汁与黏液,在此基础上,印度的体系又增加了第四种体液——血液。体液不平衡是疾病的主因。印度医学在亚洲素负盛名,如同希腊医学在地中海地区一样。印度医学非常注重饮食疗法,但并不进行解剖研究;其生理学是哲学性的,而非观察性的,主要与冥想和自我认识的理论相关。

在总结印度文明科学发展的整体特色时(这里的科学指正式的、系统的知识),我们发现其独特之处不在于“非世俗”或“非实证”的性质,而在于其改善世间生活的方式——通过发展宗教仪轨而非发展机械科技。因此,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地中海地区融入印度的思想,主要是关于星座与历数的,以确认历法仪式的时间,并协助确定吉时和凶时。仪器方面的联结则十分有限。科学知识整体上带有宗教特质,这与读写能力多半由宗教专业人士控制有关。印度人为国际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数学和语言分析方面,许多发现至今仍在使用。

宗教庇护直接孕育科学发展,但也导向其他层面。希腊化时期学者托勒密的作品正是很好的案例。托勒密参考美索不达米亚数千年的天文观察成果和占星思想,完成了关于天文、占星和地理的著作。托勒密以经纬度为坐标绘制的地图在印度与伊斯兰世界十分知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地图制作者复兴了托勒密的地理体系及其天文学和占星术。出于占星及历法建置需求,印度人运用托勒密的经纬坐标系统确认了数百个地点,以控制宗教仪轨的时间。然而,古印度时期遗留下来的地图很少,存留下来的都不是以这种经纬坐标系统制作的。如果这类地图过去被成功保留下来,那么很可能会对当时的国家土地税收机制有所帮助,然而,它们并没有流传下来,也没有为印度地图制作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地图多是宇宙观的或朝圣路线图,与中古欧洲地图类似,有明显的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