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文明

我们使用“文明”(civilization)一词至少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含义。首先,它表示某人或某团体或多或少拥有的令人景仰的特质(quality);其次,它表示特定的复杂社会独有的生活方式(a way of life)。因此,如语言学家所说,在第二层意义上,它是“可数名词”,若以复数形式出现,则表示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明。

19世纪欧洲人喜欢谈论文明等级(scale of civilization),把文明视作一个楼梯或一个爬梯,将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社会置于不同级别上,最高等级当然是欧洲社会。如此使用“文明”一词,常让我们感到不安,因为它突出地彰显了欧洲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优越感。所有文明都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保有内在的优越感。文明的第一种含义表示一种文质彬彬、精致优雅、礼貌谦和的特质,它的反面则是粗鲁无礼之类。文明的这一含义有两大优点:一是它揭示了文明内部的价值序列;二是它帮助我们找到了良好观念和举止的传播中心,这些中心多为宗教精英和统治阶级。这也提醒我们,一个社会的内部,文明的传播是不均衡的。[1]

另一方面,我们使用的“文明”一词也近似于人类学家以他者视角谈及的“文化”(culture或cultures),也就是说,文明可以表示特定社会中已成型的生活方式,我们在分析时,并不会对它进行道德评断。虽然不偏不倚的分析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但我们仍需留意,文明的上述含义多适用于“文明的冲突”一类的思维方式,后者将不同的文明视为彼此泾渭分明、特质单一且相互排斥的存在。[2]然而,这样理解大错特错,事实上,所有的文明都边界模糊,分布不均,不断地与其他文明混杂融合,互相撷取长处。

一般认为文明具有三种属性。首先,它拥有人类学者口中的一种共同文化,也就是拥有一整套独特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次,它拥有一套复杂的社会体系,划分出各社会阶层,存在特权与非特权阶级。再次,它涉及广泛的地理区域。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哥伦布之前的人类世界仅包含此种意义下有限数量的文明。虽然这种论述是从他者视角来看待文明的,但它多少体现了文明第一种属性里的社会复杂性,由此,观察文明的内在视角与他者视角联系在了一起。

当我们在人类学意义下使用“文明”一词,历史地对其进行考察时,会发现“文明”在时间长河里是不断延伸的,但总存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在此之前,文明不曾出现,而在此之后,文明产生了。从第四冰川期的某时开始,漫漫人类历史第一次发展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大而复杂的、形成固定文化模式的社会制度,这些社会制度逐渐传播开来,不断衍变——它们形成了古代文明。至于它们为何会产生,个中原因我们尚不能够清晰地解释。文明的故事历经数千年的岁月,但也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到晚近的产物。人类历史的发展要比文明的诞生悠久得多。第四冰川期开始后,早在第一组人类文明诞生之前的数千年前,人类即发展出了农业,学会了饲养动物,以农业和动物饲养为代表的早先发明,为日后古代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运用这条时间线,我们有了历史意义下的“文明”一词,即在人类晚近历史中兴起的拥有前述三种文明属性的某类社会。印度文明是其中之一。如同所有其他文明,印度文明也在某一时间诞生,但难以明确定位这个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