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大党

印度国大党

1857年的大起义很快发展成复兴莫卧儿帝国和印度王公旧政权的战争。英国人耗费巨资,以残酷武力镇压了起义,莫卧儿帝国政权正式灭亡,最后一任君主流亡海外。虽然或多或少通过武力取得,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开始是在莫卧儿帝国授权下进行统治的,然而这个说法逐渐被另一个取代:莫卧儿帝王受到英国供养。这说法完全翻转了两者的关系。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现在和东印度公司的统治一起终结了。印度政府直接由英国王室,也就是英国议会接管,作为象征,毫无实权的立宪君主——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皇,她的头像出现在卢比上。

大起义后,新的政治家掀起新的政治活动。新政治家多数并非出自旧政权的精英,他们并不是德里附近或内陆城市的莫卧儿贵族和大地主(柴明达尔);相反,他们多数是来自新的海岸城市并受过新式大学教育的领导群体。这些海岸城市不断发展,成了殖民政府的中心,特别是三个省的首府:加尔各答、马德拉斯(Madras)和孟买(Bombay)(现在英文则依序改为Kolkata、Chennai及Mumbai)。这些地方的人更熟悉欧洲思想。事实上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律师,他们精通法律,由此掌握了殖民政府的专业知识,这正是有效的政治行动所必需的。他们是新印度理念的引领者,其关于现代印度的想法深受英国帝国主义和欧洲文明的影响。

虽然英国统治者严惩倡议推翻政府的行为,但也承继了莫卧儿帝国和旧印度王国的传统,允许子民向政府请愿,因此请愿一直被视为请求政府采取行动或改革的可行通道。如前所见,自拉姆·莫汉·罗伊的时代开始,各省首府的新印度精英就擅长运用这种政治行动。这类单一议题的倡议逐渐扩大,通过报纸和其他方式扩大传播,受到大范围甚至全国性的关注。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运动在现代情势中构建了新印度的意涵,最终在1885年发展出印度国大党。这个团体一开始仅是新领导者的政论社团,分散在三省首府及其他小城市中,然而现在,它首次成为年度盛事,各地成员群聚,代表印度人民,向政府建言。这是新政治思潮中,印度民族的概念首度以实体呈现。

关于国大党的形成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它最初并非群众运动,直到20世纪,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引领下,才转变成群众运动。此外,它也缺乏任何实质意义的代表性。虽然它宣称代表印度人民,但本身并不民主,而是基于精英有权领导的想法。如同头脑指挥身体,新领导人也视自身为印度民族的头脑,因接受过先进的知识和教育,所以代表广大人民发声。其次,它的过程是温和的,完全以符合宪法的方式达成目的。如同拉姆·莫汉·罗伊,国大党也认为要改善印度人民的生活,至少目前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英属印度政府。因此,国大党支持英国统治,但在维持大英帝国统治的同时也不断追求印度自治。第三,它视印度人民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不分宗教信仰,因此特别注意在运动中同时纳入穆斯林和印度教徒。这些正是19世纪最后25年中,印度民族主义逐渐成形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