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树提jyotisha)

天文学(树提jyotisha)

吠陀祭祀的特色之一,在于掌握吠陀咒语所用语言的重要性,因为仪式的成效取决于咒语诵念的准确性。因此,至少四项以上的吠陀科学都与语言相关(语音学、韵律学、词源学及语法学),此外语言分析也成了古印度文明比其他文明更先进的学科。其他特别突出的科学领域有天文学、占星术和数学,在吠陀科学中,三者被统称为天文学,其仪式功能在于确认祭祀的适当时刻。古典印度时期第三类高度发展的“科学”是法律,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法论,而在吠陀支中,其代表则是《劫波经》(Kalpasutra,宗教仪轨知识)。劫波知识可分为四支:家祭(grihya)宗教仪轨、公祭(shrauta)宗教仪轨、几何学(shulva,关于火坛的布局)以及法(dharma),四者各自有其经书。法经是法论文献的最初部分。第四类重要科学,也就是医学,并未出现在吠陀支中,它被称为阿育吠陀(Ayurveda)或生命吠陀,源自第四部吠陀《阿闼婆吠陀》中的医疗咒语并形成了自己的文献。

因此,所有古印度科学都发展自吠陀祭仪的重要内容。当吠陀祭仪实践的重要性逐渐消逝,这些科学便脱离吠陀的古老支派而自行发展,但婆罗门与僧侣等有读写能力的阶级控制着正式宗教知识及其规范,所以这些科学难免受影响。

在古典时期,印度教徒将六种世界理论或者说哲学体系(darshana)视为正统派,相对地,佛教徒与耆那教徒则各有自己的理论。这六个哲学体系为:

正理论(Nyaya),逻辑

胜论(Vaisheshika),原子论

数论(Sankhya),演化论

瑜伽(Yoga),冥想

弥曼差(Mimamsa),祭仪与达摩的理论

吠檀多(Vedanta),不二论

它们的目标都是灵魂解脱,可以说,古典时期所有正统哲学都带有强烈的实用目的,当时的信徒都专注于此。换句话说,六派哲学既不是拥有自身目标的知识体系,本质上也不是以科技或人为干预为导向的。然而,部分体系的内容对于现代科学知识的形成,似乎有所助益。

胜论派认为,自然的最基本要素是原子。四大元素——地、水、火、风——皆有其自身特性(visheshas),当两个或三个原子结合成一个分子时,各原子的性质自然也被结合在一起。例如蜡可以熔化(水)与燃烧(火),因此蜡即为这两种元素的复合体。此外,有四种不具有任何性质的非原子物质:时间、空间、灵魂以及心智。原子虽然永恒存在,但当世界解体时,它们也会彼此分离,而当造物者重新创造世界时,原子也会再次形成复合体。原子是没有质量的点,也没有体积。部分佛教教派的原子论中,原子不具时间维度,因此仅存在一刹那;世界的发展则是源源不绝的刹那,无数的原子在其中不断形成、消亡。与佛教世界无常(anitya)的教义一样,不包含任何延续性物质。数论者的理论,则解释世界各部分如何由未显状态的原初物质演化出来,是宇宙演化的理论。

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古典时期的科学(“法”已于本章第二部分谈过,略过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