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祭祀

吠陀祭祀

孕育海量吠陀文献的祭祀仪式十分繁复,但其实可以化约为三步:献祭者祝圣、仪式盛宴和除圣。献祭者必须是一名已加入吠陀宗教的成年已婚雅利安人。献祭前,要预先准备一块神圣空间建置圣坛,点燃圣火。献祭者与祭司在神秘中合而为一,接受净化,进入神圣空间。真正的献祭源于招待雅利安宾客的盛宴。投入火中的祭品包括醍醐、牛奶、苏摩饮料、饭团或山羊肉、牛肉、马肉和绵羊肉。无形的众神或先祖则坐在附近铺设的神圣草席上,享用经火烹制的祭品。除圣有多项内容,包括沐浴、沉思忏悔祭仪中不经意的错误,以及支付祭司报酬。除圣是为了切断献祭者与祭司之间的联系,让献祭者重回世俗生活,不致招来祸患。

祭祀有两种,家庭祭仪(Grihya)与天启祭(Shrauta),它们都有对应的指导经籍。家庭祭仪比较简单,可能也较为原始,只需要一个圣火火坛,家主成婚时点燃,之后要守护圣火,使其长明。天启祭则需要三个火坛,还需要数名祭司。在家庭祭仪中,家主同时也是祭司,若有婆罗门列席,婆罗门也仅作为神祇的临时替身。

天启祭主要分为三类,每类连带一整套特殊仪式。首先是吠陀阴历相关的历法仪轨,包含新满月祭,四月祭(每四个月举行一次,春分、雨季和秋分),新尝祭,即两次生长季结束时供奉初果的仪式。其次是苏摩献祭,挤出令人迷醉的苏摩植物汁液,以水稀释,过滤后饮用。最后则是一系列专门为国王准备的仪式:位礼祭(Rajyasuya),建立其王权统治;力饮祭(Vajapeya),强化国王对臣下与敌人的统驭力量;与前者类似的马祭(Ashvamedha),则要求神圣公马经过的所有领地要么臣服献祭者,要么迎战。

天启祭对守护祭司传统的人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发明出难度极高、极难操作的仪式,例如需要1000年才能完成的祭仪,或者另一组需要从大象到蜜蜂等609种不同祭牲的祭仪,又或者需要10800块砖砌成火坛的祭仪。祭祀超越盛宴的原始形式,成为宇宙准则。在早期的信仰里,人们认为是天空之父与地母相结合共同创造了世界,现在则认为是宇宙人[原人(Purusha)、生主或婆罗门]通过牺牲自己,向自我献祭,创造了世界。他肢离的身体变为现象世界的不同层面,其中,他的唇部、手臂、双腿和双脚分别诞生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的等级社会。至此,离《奥义书》哲学仅有一步之遥。《奥义书》中,所有现象都化约为单一的非人的原则暗含在宗教语言里:婆罗门的一元论教义中衍生万物的绝对(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