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先祖

家庭与先祖

天启祭的仪式日益繁复,祭祀理论日益精密,印度哲学由此肇端;家庭祭仪则较为原始保守,让我们得以一窥雅利安家庭的组织结构。雅利安家庭的组织结构自原始印欧时代以来,未曾有过巨大的转变。关于家庭概念的遗绪源远流长,我们将在第六章进一步详述这一重要主题。

雅利安家庭世代同堂,家主、未婚女儿、儿孙及儿孙媳。家庭就像企业一样,财产共有,家主既是董事长也是执行长。只有家主才有资格举行献祭;家主去世或退休前,其他人都是法律和宗教上的未成年者。家主去世或退休后,家中财产将分配给所有在世子嗣。

在妻子的协助下,家主向家炉圣火献祭,祈求全家平安。每日进行的五大祭,分别祭创造者婆罗门、众父祖(祖先)、众神、众生与人类。祭祀中唱颂吠陀、献祭食物和水、焚烧祭品、播撒谷粮,并招待一名雅利安宾客,最好是有学识的婆罗门祭司。家庭仪轨特别注重供奉已逝父系先祖。“众父祖”虽已辞世,却仍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他们仰赖家庭供奉,并赐福给子孙。这类仪轨被称为“祖灵祭”(shraddha),每月举行一次,核心仪式包括向家主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献祭饭团(pinda),再向古远的先祖供奉祭品。亡者绝对仰赖家庭供奉,通过子嗣延续传承,以确保其在他世的福祉。生者则需要父祖赐予其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生育能力。

祖灵祭是一系列生命仪礼的目的。生命仪礼始于出生仪式,接着举行入法礼进入宗教生活与婚姻,结束于火化葬礼,敦促亡灵进入父祖的世界。在此系列中,入法礼仪式特别重要,它标志着雅利安男孩婴儿期结束,做好了学习宗教知识的准备。入法礼仪式被视为第二次出生,象征着灵魂和精神的诞生。入法礼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可以参加,因此他们被称为“再生族”(Twice-Born)。相对于此,一生族首陀罗没有资格学习吠陀知识(见第六章),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吠陀社会的四种种姓(瓦尔那)。

婚姻也尤其重要,它是持续祭祀先祖的关键,确保家族后继有人,但同时也充满危险。一名雅利安人不得迎娶近亲“撒宾达”(sapinda)关系内的女孩,意即向男方家族数名父系祖先之一供奉饭团的女方。也就是说,新娘不得为男方近亲。另一方面,她还需要出身于良好的雅利安家族,熟悉正统宗教祭仪,以便协助男主举行宗教仪式,生育合法的子嗣。最后,准新娘在被确认出身良好后,必须通过婚礼仪式,在宗教上脱离原生家庭及其祖先崇拜,通过入法仪式加入新郎的家族和祖先崇拜。因此,对女孩来说,婚姻即为进入宗教生活的入法礼,死后则接受供奉亡夫的祭礼。对男孩来说,婚姻是成年礼,象征着人生走向完整,因为只有已婚男子有资格成为家主和献祭者,祭仪需有妻子从旁协助,若妻子先于丈夫去世,丈夫须退下家主之位。婚姻具有三重意义:首先,女儿是一个家族赠予另一家族不可收回的赠礼;其次,婚姻是新娘的入法礼,是进入新郎家族的仪轨;最后,婚姻是为了完成宗教责任的圣礼,因此不能离婚。

家主去世后,长子主事,儿子们可以继续住在同一屋檐下,但在某个时间点,长子会尽可能平均地分配家产,每个儿子会成为各自家庭的家主,有责任向父祖进行献祭。女儿则会嫁入别户(若一直不婚,将由其兄弟负担生活费),不能向自己的父系献祭,因此没有资格继承土地。她们的嫁妆通常是餐具或珠宝等非不动产,而非土地。为确保父祖祭祀绵延不断,无子嗣的男子可有几种方式获得合法继承人:若他有女儿,可由女儿生育子嗣,该名子嗣则不能成为其生父的继承人;若他没有女儿,弟弟可与寡嫂同居,生育继承人;或在类似婚姻的仪式下,意即包含赠予、入法及圣礼的仪式下,收养一名继承人。由于养子要向养父献祭饭团,所以他必须来自正统家族(因此,孤儿是无法被收养的,因为很难确认其血缘关系),与此同时,养子的生父必须拥有其他子嗣来担任继承人,养子也必须在圣礼中作为不可收回的礼物,交由养父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