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以下提出的阅读书目并非印度文明史学科的系统书目,仅是对入门者的阅读建议,可在阅读本书或延伸学习时参考使用。

关于古印度,A.L.Basham的The Wonder that was India(1954),虽然成书于许多年前,但非常实用,关于宗教的篇章十分详细,关于科学的篇章则有实用的附录。Upinder Singh的A History of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India,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12th century(2008)是一本杰出的通史,在运用考古资料上十分见长。关于印度古典时期、突厥与莫卧儿时期,Asher和Talbot的India before Europe(2006),则是另一本优秀著作。关于现代印度,Metcalf和Metcalf出版于2006年的、Bose与Jalal出版于1998年的,都是一流杰作。此外还有其他的重要书籍。关于印度人口,Sumit Guha的Health and Population in South Asia(2001),是对于整段时期印度人口变化的杰出考察;Environment and Ethnicity in India(1999)则讨论公元1200年至今的人类生态。经济学家Amartya Sen于2005年出版的论文,引述古老历史,讨论了当今和未来的问题。

关于欧洲学者对印度的研究,可以参阅Thomas R.Trautmann的Aryans and British India(1997)。关于宗教研究,可参考2006年Lorenzen的相关论文。至于语言方面,Deshpande出版于1993年的著作值得一看。

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有许多杰出作品,如Gregory Possehl出版于2002年的著作。

关于印欧文明,有两本书不能错过:1989年Mallory的著作清楚地总结了历史语言学的发展;1987年Renfrew则在著作中提出了基于考古证据的颇有争议的论点,认为印欧语言的传播与农业的扩展有关。David Anthony出版于2008年的著作,追溯了马匹的驯养和战车的传播,是印欧语系民族考古学领域的伟大著作。Trautmann主编的The Aryan Debate(2005),探讨了印度河文明与吠陀雅利安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诸多材料。Fustel de Coulanges的The Ancient City(1864/1980年出版,有数种英文译本)是关于希腊、罗马城市的经典著作,开头几章收录了对希腊、罗马和吠陀印度人家庭结构与祖先崇拜的比较研究。Stephanie Jamison的Sacrificed Wife/Sacrificer's Wife:Women,Ritual and Hospitality in Ancient India(1996)中,提出了研究吠陀传统中性别关系的新方法。

Romila Thapar的Asoka and the Decline of the Mauryas(1961),是关于孔雀王朝不可或缺的著作,其中更包含阿育王铭文的翻译。Megasthenes的印度游记有McCrindle的译本(有多种版本,如1961年版)和Duane Roller的新译本,新译本可通过网站Brill's new Jacoby(Brill的线上参考资料)取得。A.K.Narain的The Indo-Greeks(1962)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古代宫廷爱情诗歌(梵文、俗语和泰米尔文)则由Martha Selby辑录、翻译并分析,于2002年出版。泰米尔宫廷诗的杰出翻译,收录于A.K.Ramanujan的The Interior Landscape(1967),及George Hart与Hank Heifetz的The Four Hundred Songs of War and Wisdom(1999)。Daud Ali所著的Courtly Culture and Political Life in Early Medieval India(2004),探索了王制与改良间的联系。P.V.Pillai的Perspectives on Power:India and China(1977),比较了古代印度与中国的王制,有许多有用的观点。中国佛教僧侣法显与玄奘的印度游记译本(法显1956、玄奘1969),提供了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时期的真实资料。笈多王朝铭文可参考Fleet出版于1981年的著作,钱币则收录在1967年Allan编纂的大英图书馆图录中。

关于家庭结构、婚姻和继承,可参考Trautmann的Dravidian Kinship(1981),特别是第四章。关于性别,Susie Tharu与K.Lalita的Women Writing in India,600 B.C.to the Present:Vol.1(1991),是具有重大贡献的有趣合辑。Indrani Chatterjee主编的Unfamiliar Relations:Family and History in South Asia(2004)收录了许多实用文章。至于现代,可参考Mrinalini Sinha的Specters of Mother India:The Global Restructuring of an Empire(2006),对性别、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进行了出色的分析。

法论方面,最佳的单本著作当属Robert Lingat的The Classical Law of India(1973),而P.V Kane的多册巨著History ofDharmasastra(1968)则十分全面。David Pingree关于印度天文学、占星术和数学的多部著作(1963、1974)都非常权威,虽然内容过于专业。Trautmann在Languages and Nations(2006)的第二章中,对印度语言分析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Amartya Sen的The Argumentative Indian(2005)一书中,关于印度和中国的篇章非常具有启发性。George Coedès的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1968)含有大量资料,虽然略为过时,但仍是经典之作。The 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是希腊船长的古代海洋贸易指南(有1980年译本)。S.D.Goitein在1973年的著作中,翻译了古典晚期在埃及与印度之间进行贸易的犹太商人家庭的书信。

关于突厥人,除了前述Asher与Talbot的作品外,还有不少近期的优秀研究:Sunil Kumar(2007),Gilmartin与Lawrence主编的Beyond Turk and Hindu(论文集,2008),Phillip Wagoner的著作(1996)讨论了伊斯兰化的服饰和头衔,Richard Eaton的著作(2000)讨论了庙宇建筑。莫卧儿研究领域有许多杰出作品,不胜枚举,但Irfan Habib关于农业体系的研究(1999)是核心作品,Jos Gommans关于莫卧儿战争的著作(2002)则为环境影响提供了启发。Eaton出版于1993年的著作是研究改宗的先锋之作,2012年出版的Moin的专书则比较了莫卧儿与伊朗萨非王朝的王制。

关于当代印度的优秀历史著作更是不计其数,这里只能列出其中一小部分。关于印度与欧洲的知识交流,Wilhelm Halbfass出版于1988年的著作特别杰出。Rommohan Roy的作品也出版了较新版本(1995)。Uday Singh Mehta讨论了英属印度的帝国自由主义理论,至为关键(1999)。甘地的自传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非常平易近人(初版于1983年,有许多版本)。Guha的Gandhi Before India(2013)是一本优秀的甘地传记,第二册即将上市。关于真纳的传记,则有Wolpert(1984)与Jalal(1985)的版本。尼赫鲁所著的《印度的发现》(Discovery of India)可读性十足,展现了印度第一任总理对印度文明的想法。关于土邦,可参考Barbara Ramusack的经典著作The Indian Princes and Their States(2004),Nicholas Dirks的The Hollow Crown:Ethno-History of an Indian Kingdom(1993)则是针对单一土邦的经典研究。关于迪奥班德的基础性研究,莫过于Barbara Metcalf的Islamic Revival in British India:Deoband,1860—1900(2005)。有关现代时期的印度进一步(难度较高)阅读书目,可由Ranajit Guha代表的底层研究学派(Subaltern Studies school)开始。

关于印度共和国,目前已有Ramachandra Guha的全史(2007)。Diane Mines与Sarah Lamb主编的合辑(2002),则包括多篇当代南亚日常生活的人类学微观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