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纳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uhammad Ali Jinnah,1876—1948年)同甘地一样,也是一名律师,然而相似点仅止于此。真纳以杰出的法律才能吸引了最富裕的客户,因此他在孟买的法律事业蓬勃发展。他将高明的谈判艺术引入政治领域,几乎无人能敌。真纳时尚、儒雅,身着优雅的西装,品位卓然,带有明确的自由和世俗的倾向,甚至有些艺术气质。早期他曾想成为一名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在这些方面,他与甘地截然不同。虽然两人常常合作,但即便是在立场一致时,也从未建立任何情谊。当两人意见相左时,真纳是可怕的敌手,即便拿到一手烂牌,也能打出精彩的一局。
时局导致甘地与真纳成为对立阵营的领袖,双方对印度的未来有不同观点。从一开始(事实上直到今日)印度国大党视自己为代表所有信仰不同宗教的印度人民的大帐篷政党(big-tent party)。国大党对印度历史抱持“一个民族”的理念,在这个理念之下,印度民族是历史中所有人民融合的产物。然而,这并非唯一的印度史观。例如,信仰印度教的萨瓦卡(V.D.Savarkar,1883—1966年)则认为真正的印度人是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印度并信奉印度本土宗教的人。这意味着,对穆斯林、基督徒与其他宗教信徒来说,纵然他们生于印度,先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可能是印度人,却也不能被视为完整的印度人,因为他们所信的宗教并非起源于印度。这一论点称为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 Nationalist)[3]。
虽然印度人口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印度教徒,但国大党并不自视为印度教政党,而是希望能凝聚所有印度社群。民族主义运动中最棘手的是作为少数派的穆斯林未来在印度的地位。分裂前的英属印度拥有大批伊斯兰人口,约为总人口的25%,将近1亿人,让英属印度成为当时拥有最多穆斯林的单一政治实体。麻烦在于,在新的人民主权理想和“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制度下,穆斯林成了永远的少数群体,在印度独立后的立法机关中将居于占多数的印度教徒之下。这是英国—印度代议制民主的长久问题:如何在民主选出的多数压制下,确保少数族群的需求获得满足。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之间有无数细节令两者的关系敏感又脆弱,然而这个结构性因素才是所有摩擦最根本的来源。此外,如前所述,印度的穆斯林主要由莫卧儿时代遗留的少量富裕地主及大批贫困工匠和无产劳工组成,受过大学教育的中产阶级仅占极少数,类似真纳这样的现代专业人士非常少。在这些条件下,印度民族国家治理下的未来对穆斯林来说是比较麻烦的。
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之间的关系时常变化。两者合作的高峰是“一战”期间,当时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结盟,英国强迫印度向奥斯曼帝国宣战。由于奥斯曼苏丹被视为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反英是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可以合作的一项议题,印度发起了基拉法特运动(Khilafat Movement)支持奥斯曼统治者。然而战后,土耳其世俗派民族主义者推翻了奥斯曼帝国,并终结了哈里发制度,基拉法特运动宣告终结。
两大政党的合作告终,逐渐成为印度民族的不同概念之间的冲突来源。20世纪前十年,英国在民族主义运动的不断施压下,试图构建所有政党同意的与印度民选官僚分享权力的政治结构。其中包括为穆斯林等少数团体保留一定数量的议会席位,以防他们在“赢者通吃”的选举中无法被充分代表。1937—1939年被称为“双头政治”(Dyarchy)的权力共享时期中,与英国政府分享权力的印度政府由选举产生,这导致国大党压倒性的胜利,许多省份都由国大党主政。这一结果强化了穆斯林联盟的疑虑,他们担心在未来的民主制度中,无法获得足够的权力保障穆斯林的利益。因此,“印巴分治”作为替代选项开始浮现,在此概念下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形成两个国家,认为印度穆斯林需要自己的民族国家——巴基斯坦。“二战”爆发后,国大党政府请辞,抗议英国未征得印度人民同意前就将印度拉入战局,真纳与穆斯林联盟宣布这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因为脱离了国大党的统治。
“二战”后的英国大选中,工党在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Attlee)领导下,取代了丘吉尔为首的保守党。丘吉尔极力反对印度独立,而艾德礼与工党则支持其独立,并希望尽快实施。工党的急迫有其缘由。艾德礼政府认为,印度独立必须在下一轮英国大选前,也就是丘吉尔可能再次当选之前确定,因此必须在五年内决定印度的未来。此外,英国经济被战争拖垮,无力承担印度的资源需求。而且,印度的纷乱状态已近内战边缘。最后一份主张印度独立和统一的宪法提案,也是最后一个将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统一在一个未分裂印度之中的方案,被称为内阁使团方案(Cabinet Mission Plan)。这份方案提出建立联邦体系,中央政府仅享有国防、外交等基本权,而地方政府则享有极大自治权,后者仅受中央政府有限度的管控。这份方案的特点是,地方省份可选择合并,形成拥有自治政府和权力的中间政治集团。如此设计将允许以穆斯林为主的省份合并成穆斯林统治的超级大省,当然印度教徒也可如法炮制。当此方案无法获得双方同意时,印巴分治便成为唯一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