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渗性缺水

一、等渗性缺水

等渗性缺水又称为“急性缺水”“混合性缺水”,是指细胞外液水分急剧丢失但不伴有钠离子浓度的变化,包括细胞外液丢失于体外(经过体表与体腔),以及细胞外液丢失于体腔之中而不再参与循环。常由于血液或细胞外液的同步迅速丢失,不出现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和渗透压的变化,多合并循环低血容量,甚至休克的表现。

常见病因包括:①胃肠道消化液的急性丢失,如大量呕吐、腹泻、肠瘘等。②体腔或软组织内大量液体渗出,如肠梗阻、急性腹膜或胸膜炎、大面积烧伤、严重软组织感染(蜂窝织炎)。

【临床表现】

(1)患者有尿少、厌食、恶心、乏力等症状,但口渴并不明显;还可表现为舌干燥、眼球下陷、皮肤弹性差。

(2)当体液在短期内迅速丢失达体重的5%,即丧失细胞外液总量的25%时,患者可出现脉搏细数、肢端湿冷、血压不稳或下降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体液继续丢失达体重的6%~7%时,即可休克。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若患者大量丢失胃液,则可伴发低氯、低钾性碱中毒。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血液浓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均增高。

2.尿检

尿钠减少或正常,尿比重增加。

3.血渍钠和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清钠水平正常(135~145mmol/L),血浆晶体渗透压正常。

【治疗原则】

(1)尽可能祛除或控制病因,减少丢失。

(2)补充等渗液体、平衡盐溶液或生理盐水。

(3)补液量=细胞外液缺失量+每天生理需要量(约2000mL),参考计算公式为:细胞外液缺失量(L)=血细胞比容上升值/血细胞比容正常值×体重(kg)×0.25。

(4)肾功能障碍或大量快速补液患者应警惕“高氯性酸中毒”。

(5)尿量恢复≥40mL/h后应适时补钾。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年龄。

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病和各类药物服用史,且老年人器官功能逐步衰退、新陈代谢减慢,对疾病所致内循环失衡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易诱发等渗性缺水。

(2)体重。

评估体重变化,若在短期内迅速减轻,多提示有水钠缺失。

(3)生活习惯。

包括近期饮食、液体摄入及运动等情况,以评估水钠缺失的原因。

(4)既往史。

有无引起等渗性缺水的常见疾病,如呕吐、消化道梗阻、消化道瘘或大面积烧伤等。

2.身体状况

(1)局部。

①有无皮肤弹性下降:用手轻捏手背或前臂皮肤,松开后不能立即恢复原状,即表示皮肤弹性下降;若轻捏皮肤、松开后持续20~30s再恢复原状者,常提示严重体液不足。②口腔内颊黏膜或齿龈线区出现干燥,提示有体液不足。

(2)全身。

①生命体征:有无心率加快、脉搏细数、血压不稳或降低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②神经症状:包括患者的清醒程度及有无乏力表现。若患者神志淡漠,常提示严重体液不足。③出入水量:入水量包括经胃肠道和非胃肠道摄入的液体,如饮食、管饲和静脉输液量等。出水量包括呕吐物、汗液、尿液、粪便及从呼吸道、创面引流和蒸发的液体量等。尿量是反映微循环灌注的重要指标。尿比重的变化对临床判断系肾衰竭或体液缺乏所致的少尿有重要参考价值。

3.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及其伴随症状的认知程度、心理反应和承受能力。

【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

与大量呕吐、肠梗阻、腹膜炎、大面积烧伤等原因致体液急性丧失有关。

2.有受伤害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低血压有关。

【护理措施】

1.祛除病因

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或遵医嘱积极处理原发疾病,以减少体液的丢失。

2.维持充足的体液量,实施液体疗法

对已发生缺水的患者,依其生理状况和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补液时严格遵循定量、定性和定时的原则。

(1)定量:包括生理需要量、已经损失量和继续损失量3部分。①生理需要量:每天生理需水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体重的第一个10kg×100mL/(kg·d)+体重的第2个10kg×50mL/(kg·d)+其余体重×20mL/(kg·d)。对于65岁以上或心脏疾病患者,实际补液量应少于上述计算所得量;婴儿及儿童的体液量与体重之比高于成人,故每千克体重所需水量也较大。此外,还应补给每天需要水分2000mL、氯化钠4.5g;在血容量补充使尿量达40mL/h后开始补钾。②已经损失量:或称累积失衡量,指在制定补液计划前估计已经丢失的体液量。一般将估计量分2天补足。③继续损失量:或称额外损失量,包括外在性和内在性失液。外在性失液应按不同部位消化液中所含电解质的特点,尽可能等量和等质的补充。内在性失液,如腹(胸)腔内积液、胃肠道积液等,虽症状严重但并不出现体重减轻,故补液量必须根据病情变化估计。此外,体温每升高1℃,将自皮肤丧失低渗液3~5mL/kg,成人体温达40℃时,需多补充600~1000mL液体;中度出汗丧失500~1000mL体液(含钠1.25~2.5g);出汗湿透一套衣裤时约丧失体液1000mL;气管切开者每天经呼吸道蒸发的水分为800~1200mL。

(2)定性:等渗性缺水时应补充等渗盐溶液。

(3)定时:每天及单位时间内的补液量及速度取决于体液丧失的量、速度及脏器功能状态。若各脏器代偿功能良好,应按先快后慢的原则进行分配,即第一个8h补充总量的1/2,剩余1/2总量在后18h内均匀输入。

3.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准确记录每次饮食、饮水量和静脉补液量、大小便量、呕吐和引流液等。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可供临床医师参考,以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4.疗效观察

补液过程中,护士必须密切观察治疗效果、注意不良反应。①精神状态:如萎靡、嗜睡等症状的改善情况。②缺水征象:如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内陷等表现的恢复程度。③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体温的改善情况。④辅助检查:如尿量和尿比重等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清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血生化检查、中心静脉压等指标的变化趋势。

5.监测血压

定时监测血压,告知血压偏低或不稳定者在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以免因直立性低血压或眩晕而跌倒受伤。

6.建立安全的活动模式

为了减少患者受伤的危险,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活动的时间、量及形式,如患者除在床上主动活动外,也可由他人协助在床上做被动运动。根据患者肌张力的改善程度,逐步调整活动内容、时间、形式和幅度,以免长期卧床致失用性肌萎缩。

7.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1)移去环境中的危险物品,减少意外受伤的可能。

(2)对定向力差及意识障碍者,建立安全保护措施,如加床栏保护、适当约束及加强监护等,以免发生意外。

【健康教育】

有大量呕吐、大面积烧伤等易致等渗性缺水者,及早就诊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