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便 血
便血是指自肛门排出血液,出血部位可来自上消化道,也可来自下消化道。由于血液经各种消化液的作用,多半呈柏油样便,如出血部位接近直肠,则呈红色血液状。相关因素有小肠疾病:小肠憩室,克罗恩病,小肠的炎症、息肉、肿瘤。结肠疾病: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肿瘤。直肠疾病:直肠息肉、肿瘤。肛门疾病:痔、肛裂等。
【临床表现】
1.鲜血便
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常见于以下疾病。
(1)痔疮:各期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肠息肉: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血液一般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可与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4)肛裂: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2.脓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脓(黏)液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常见于以下疾病。
(1)直肠癌: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2)结肠癌: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较暗。
(3)溃疡性结肠炎: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
3.黑便
又称为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如果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排出的粪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4.隐血便
少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粪便颜色改变,仅在粪便隐血试验时呈阳性,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溃疡、炎症及肿瘤。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肠息肉(癌)的早期粪便隐血可呈现阳性,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是结直肠肿瘤筛查(初筛)的重要途径。
5.伴随症状
(1)肛门及肛周病变: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
(2)上消化道疾病:呕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可以有血便。
(3)下消化道疾病:根据出血的原发病不同,伴随症状表现不一。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尿、便常规;无肉眼血便但不能排除隐血便可以查粪便隐血试验。根据原发病不同,可以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寄生虫检测;生化学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等。
2.病因学检查
(1)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PET-CT、胃/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十二指肠镜等,以明确消化道病变的部位、性质等。
(2)骨髓穿刺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3)肛门指诊有助于发现直肠肿瘤。
【治疗原则】
便血的治疗原则是在明确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便血的原因及伴随症状。
2.身体状况
评估患者便血来源于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主要是通过血液的颜色来判断出血的部位,同时观察便血的时间及量,是否伴随有肛门疼痛等不良症状。
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对疾病治疗及预后的认知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和支持程度。
【护理诊断】
1.紧张、恐惧
与疾病的预后有关。
2.知识缺乏
便血时需观察大便次数、颜色、性质及量。
3.贫血
与便血本身有关。
4.自理缺陷
与血红蛋白低下、活动受限有关。
5.潜在并发症
贫血、休克等。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观察每天大便的次数、颜色、性质、量,估计出血量;生命体征;腹部症状、体征;有无贫血、休克的表现。
2.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指导饮食,如无须禁食,则予以易消化、少渣、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铁的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硬、过烫、刺激性食物。
3.活动与休息
病情严重,血红蛋白明显低下者应卧床休息,护士协助进行日常生活护理。病情平稳,贫血改善,患者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4.补充血容量
根据病情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
5.病因及对症治疗护理
协助医师进行病因及对症治疗,了解止血药物的作用机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必要时做好急症手术准备。
【健康教育】
(1)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过程,积极治疗原发病。
(2)指导患者便血时要观察便血的次数及量、颜色、伴随症状等。
(3)根据病情变化,合理安排饮食,必要时需要禁食、禁水。
(4)病情加重时,尽早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5)解除紧张、恐惧及烦躁不安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勇气,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