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主要是由于细菌及毒素作用引起,常见于严重胆道感染、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菌。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分为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和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
【临床表现】
除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多数患者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意识尚清、烦躁、焦虑、神情紧张,面色和皮肤苍白,口唇轻度发绀,肢端湿冷;可有恶心、呕吐;心率加快,呼吸深而快,血压尚正常或偏低、脉压小;尿量减少。
随着休克发展,患者出现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呼吸浅促、心音低钝、脉搏细数、表浅静脉萎陷;血压下降,收缩压降低至10. 6kPa(80mmHg)以下;原有高血压者,血压较基础水平降低20%~30%,脉压小;尿量更少,甚至无尿。
休克晚期可出现DIC和MODS。
【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为(15~3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现象。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为血液浓缩的标志。并发DIC时,血小板进行性减少。
2.病原学检查
①抗菌药物治疗前,常规进行血(其他体液、渗出物)和脓液培养(包括厌氧菌和真菌);分离得致病菌后,做药敏试验。②鲎溶解物试验(LLT)有助于内毒素的检测。③其他:血乳酸含量测定,有助于微循环障碍和预后情况的判定。其他同于一般休克检查。
3.影像学检查
有助于发现原发病灶和腔隙感染。
【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
(1)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而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调整。
(2)及早处理原发感染病灶,彻底清除病变坏死的组织,充分引流。
(3)必要时可以应用免疫制剂以帮助恢复和维持免疫功能。
2.扩充血容量
(1)以输入平衡盐溶液为主,配合以适量的胶体液、血浆或全血。
(2)根据病因和休克程度决定扩容总量。
(3)应根据具体情况及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等监测结果调整失液的量和速度。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补足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通常需要使用一种或多种短效的拟肾上腺类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经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在改善全身氧输送的同时还能纠正组织缺氧,对于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较佳。山莨菪碱或东莨菪碱、阿托品等对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改善更为安全有效。山莨菪碱,0.01~0.03mg/kg,每10~30min静注1次直至病情好转,一般6~8次。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20~40mg加入输液250mL中静脉滴注,能增加心排血量及降低外周阻力。若心功能有损害者可用毛花苷C治疗。
4.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感染性休克中,代谢性酸中毒发生早而重,可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从另一途径输注5%碳酸氢钠溶液200mL,以后再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补充。
5.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临床上多主张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短期使用,如地塞米松1~3mg/k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一次滴完。一般只用1~2次。
【护理评估】
参见“失血性休克”的相关内容。
【护理诊断】
参见“失血性休克”的相关内容。
【护理措施】
1.标本采集
已知局部感染灶者,采集局部分泌物或采用穿刺抽脓等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全身脓毒血症者,在患者寒战、高热发作时采集血培养标本,以提高检出率。
2.给氧
氧疗是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重要措施,可减轻酸中毒,改善组织缺氧。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末梢血液循环情况等,维持血氧饱和度≥92%。
其余护理措施参见“失血性休克”的相关内容。
【健康教育】
参见“失血性休克”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