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伤风

一、破伤风

破伤风是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病菌为破伤风杆菌。破伤风发生受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数量、机体的免疫力、伤口缺氧等因素所影响。

【临床表现】

1.临床分期

(1)潜伏期。

通常为7~8d,最短24h,最长可达数月。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新生儿破伤风常在断脐后7d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

(2)前驱期。

表现为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张口不便、烦躁不安、打呵欠、局部肌肉发紧、酸痛、反射亢进等。以张口不便为主要特征。

(3)发作期。

典型症状是在肌肉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呈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出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甚至牙关紧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膈肌受影响时表现为通气困难,甚至呼吸暂停。在肌肉紧张性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音、碰触、饮水等,均可诱发全身肌群强烈的阵发性痉挛。发作时,患者口吐白沫、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流涎、牙关紧闭、磨牙、头颈频频后仰,手足抽搐不止。每次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不等,间歇时间长短不一。发作时患者意识清楚,十分痛苦。

2.并发症

(1)强烈肌痉挛可致肌肉断裂,甚至骨折。

(2)膀胱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尿潴留。

(3)持续呼吸肌群和膈肌痉挛可致呼吸骤停,甚至窒息。

(4)肌痉挛及大量出汗可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感染。

病程一般为3~4周,自第2周起症状缓解,肌紧张和反射亢进可持续一段时间。部分患者在恢复期间还可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如幻觉、言语或行动错乱等,多能自行恢复。

【辅助检查】

伤口渗出物涂片检查:可发现破伤风杆菌。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患者应住单间并隔离,以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室内必须安静,遮蔽强光,同时避免非必要的刺激性治疗和护理。病情严重者安排专人护理。床旁备专用抢救车、气管切开包、吸引器、氧气等物品。

2.中和毒素

破伤风确诊后,应立即给予破伤风抗毒素(TAT)5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静脉滴注。此外,肌内注射2万~5万U,创口周围注射1万~2万U。以后每天肌内注射1万~2万U,连续5~7d,总剂量可以根据病情轻重和潜伏期长短而定。用药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如为阳性,应予脱敏注射法。如此脱敏注射法仍引起过敏反应,则改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深部肌内注射(3000~6000U)。如无抗毒血清或TIG而对TAT过敏时,可抽取已获破伤风自动免疫且血型相同的人血液200~400mL静脉滴注。

3.控制和解除痉挛

(1)病情较轻者可给予地西泮、水合氯醛等。

(2)病情重者,给予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

(3)严重抽搐不能控制者可用硫喷妥钠,要警惕喉头痉挛。在已行气管切开患者中使用较安全。

(4)肌肉松弛剂应在麻醉医师的配合和控制呼吸条件下应用。用药过程中均应警惕血压下降。

4.气管切开治疗

有喉痉挛者,早行气管切开;切开后须保证气道通畅和清洁;气管内每天滴抗生素,雾化吸入,无菌吸痰,定期更换气管导管。合并肺感染者,需行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

5.抽搐治疗

抽搐严重不能控制者,可在呼吸机控制呼吸下使用肌松剂。

6.伤口处理

积极进行合理的伤口处理,以清除毒素来源:①创口处理应在应用抗毒素及使用有效镇静药物后,在局部麻醉下进行。②手术应简单迅速,只需剪除坏死组织,取出异物或做切开引流,不宜做复杂或过于广泛的手术。如创口已愈合则不应清创。③创口不应缝合,但可松填浸透3%过氧化氢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的敷料,并经常更换。④手术时如有痉挛发作,应暂停操作,以免加重刺激,同时设法控制痉挛。

7.营养支持

能经口进食者给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含量高、易消化吸收的流质膳食;张口困难者可用鼻饲,严重者可用全胃肠外营养(TPN),同时纠正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治疗其他并发症。

8.抗生素治疗

应用抗生素(常用青霉素和甲硝唑),有利于杀灭破伤风杆菌。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尤其是其发病前的创伤史、深部组织感染史、近期分娩史及预防接种史。

2.身体状况

(1)局部:了解患者发病的前驱症状、典型症状,推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2)全身:评估患者的呼吸形态、呼吸困难程度等,了解患者排尿情况和其他脏器功能。

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表现和程度,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护理诊断】

1.有窒息的危险

与持续性呼吸肌痉挛、误吸、痰液堵塞气道有关。

2.有受伤害的危险

与强烈的肌痉挛有关。

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反复肌痉挛消耗、大量出汗有关。

4.潜在并发症

肺不张、肺部感染、尿潴留、心力衰竭等。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将患者安置于隔离室,病室安静、遮光,温度为15~20℃,湿度约60%,配备急救药品和物品,以便及时处理一些严重并发症,如窒息、呼吸困难等。

(2)病情监测:设专人护理,每4h测量体温、脉搏、呼吸1次,根据需要测血压。患者抽搐发作时,观察、记录发作的次数、时间、症状。注意患者意识、尿量的变化,加强心肺功能监护,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3)减少外界刺激:医护人员“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使用器具无噪声,护理治疗安排集中有序,尽量在痉挛发作控制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减少探视,避免干扰。

(4)保持静脉输液通畅:防止因抽搐致静脉通路堵塞、脱落而影响治疗。

(5)严格隔离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护理人员穿隔离衣,患者的用品和排泄物均应消毒,更换的伤口敷料应焚烧,防止交叉感染。

(6)保护患者防止受伤:使用带护栏的病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防止患者痉挛发作时坠床和自我伤害;关节部位放置软垫保护关节,防止骨折等;应用合适牙垫,防止痉挛时咬伤舌。

(7)留置导尿管者:保持导管通畅,观察尿色、量是否正常,会阴擦洗,每天2次,防止感染。

2.饮食护理

协助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宜少量多餐,以免引起呛咳、误吸,病情严重者,提供肠内外营养,以维持人体正常需要,如患者因张口困难及吞咽困难而难以进食,采取鼻饲法,补充营养时注意:①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温度为38~40℃,间隔时间不少于2h且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因各种原因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②喂药时应将药片碾碎,溶解后方可注入,防止胃管堵塞。③每次鼻饲前必须检查胃管,确定其在胃内方可注食。④鼻饲患者应每天进行口腔护理。

3.发热的护理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定时测量体温,必要时随时测量,评估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热型。

(2)调整室内温度、湿度,使患者舒适。

(3)体温超过39℃,可用冰敷、酒精浴等物理降温法或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如冬眠疗法,应用冬眠疗法时做好各项监测,随时调整冬眠药物的用量,使患者处于浅睡状态。

(4)患者大量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预防感冒。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防止虚脱及电解质失衡。

(5)寒战时注意保暖,减少能量的进一步消耗。

4.自理缺陷的护理

(1)协助患者大小便、穿衣、进食等。

(2)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自理能力下降的暂时性,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情况。

(3)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恢复早期活动的方法及重要性,定期帮助患者活动四肢关节,如屈伸等。病情好转后,鼓励患者主动在床上或下床活动,适当为患者提供活动用具。

(4)备呼叫器、常用物品置患者床旁易取到的地方。

5.呼吸道的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抽搐频繁、药物不易控制的严重患者,尽早行气管切开,以改善通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进行人工辅助呼吸,紧急状态下(如突发窒息)可立即将16号针头刺入环甲膜,使空气进入气管,然后再做气管切开,并给予吸氧,保证通气。

(2)在痉挛发作控制后的一段时间内,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利排痰,必要时吸痰,防止堵塞,给予雾化吸入,便于痰被咳出或吸出。气管切开患者给予相应护理(如气道湿化等)。

(3)进食时避免呛咳、误吸。

【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破伤风病理过程的认知,有效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1.妥善处理创伤

开放性伤口应早期清创;污染重的伤口应清除坏死组织、异物,敞开伤口,做延期缝合。

2.主动免疫

破伤风类毒素皮下注射首次0.5mL,隔4~6周后再注射1mL,共2次,1年后强化注射1mL,可维持5~10年。一旦遭遇创伤,仅需注射类毒素0.5mL,即可在3~7d内产生有效的免疫抗体。

3.被动免疫

未行主动免疫者在受伤后早期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U,伤口污染重或受伤时间超过12h,剂量可加倍,1周内有预防效应。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免疫效能更强,250~500U肌内注射,体内半衰期约3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前,应做皮内过敏试验,如为阳性反应,需改用免疫球蛋白,或行TAT脱敏注射。

4.预防

宣传破伤风的发病原因和预防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伤后及时就诊,处理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