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丹毒

四、丹毒

丹毒是指病原菌(常为β溶血性链球菌)自皮肤或黏膜微小破损处入侵,引起的皮肤及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好发于下肢和面部。丹毒属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黏膜破伤而侵入,但也可由血行感染。

【临床表现】

(1)局部出现红色斑块、鲜红,用手指轻压可褪色。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2)全身症状明显,有发冷、高热及全身不适、头痛等症状。

(3)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淋巴管阻塞,组织增厚,导致象皮肿。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或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增多。

2.组织病理检查

可见真皮高度水肿,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肿胀,中、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管腔为纤维蛋白栓塞,真皮及扩张的淋巴管中有弥漫的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有时可见链球菌,水肿严重时可见表皮内水肿或大疱。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及时对症治疗,抗生素以青霉素疗效最好,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磺胺类药亦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根据病情必要时可与青霉素同时应用。

2.复发性慢性丹毒的治疗

如患者为复发性慢性丹毒,应检查足趾等处有无足癣,检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处有无感染病灶,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复发性丹毒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要适当延长。还可用小剂量X线照射,每次50~100rad(0.5~1Gy),每2周1次,共3~4次。

3.局部治疗

患肢抬高,可用适量芙蓉或蒲公英叶捣烂外敷,或用醋酸铝溶液或依沙吖啶溶液湿敷,可减轻充血程度及疼痛,肢体部有淋巴水肿时,可试用透明质酸酶或类固醇皮质激素混合液行皮内注射。

【护理评估】

参见“急性蜂窝织炎”的相关内容。

【护理诊断】

参见“急性蜂窝织炎”的相关内容。

【护理措施】

参见“急性蜂窝织炎”的相关内容。

【健康教育】

参见“急性蜂窝织炎”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