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脊膜外阻滞

一、硬脊膜外阻滞

硬脊膜外阻滞,又称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与腰部麻醉不同,硬脊膜外阻滞通常采用连续给药法,根据病情、手术范围和时间分次给药,使麻醉时间按手术需要延长。

【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适用于除头部以外的任何部位的手术,最常用于横膈以下的各种腹部、腰部和下肢手术。

2.禁忌证

对精神病或小儿等不合作患者,一般不采用椎管内麻醉。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休克。

(3)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或全身脓毒症。

(4)脊柱外伤或结核,脊柱畸形穿刺困难者。

(5)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

(6)严重腰背痛史、凝血机制障碍、明显腹内压增高。

【分类】

根据硬膜外阻滞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高位、中位、低位及骶管阻滞。

1.高位阻滞

穿刺部位在C5~T6,适用于甲状腺、上肢或胸壁手术。

2.中位阻滞

穿刺部位在T6~T12,适用于腹部手术。

3.低位阻滞

穿刺部位在腰部各棘突间隙,适用于下肢及盆腔手术。

4.骶管阻滞

经骶裂孔穿刺,适用于肛门、会阴部手术。

【常用麻醉药】

1.利多卡因

常用浓度为1.5%~2%,起效时间5~8min,作用维持时间约1h左右;成年人1次最大量为400mg。反复用药后易用出现快速耐药性。

2.丁卡因

常用浓度为0.2%~0.33%,起效时间为10~20min,作用持续时间为1.5~2h;成人1次最大用量为60mg。

3.丁哌卡因

常用浓度为0.5%~0.75%,起效时间7~10min,作用维持时间为2~3h。

4.其他

2%氯普鲁卡因、0.5%~0.75%罗哌卡因、左丁哌卡因0.5%~0.75%。

【护理评估】

1.麻醉前和麻醉中的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特征、职业和饮食习惯,了解近期有无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同时做以下资料的评估:①个人史。②既往史: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病史,有无凝血机制障碍;有无静脉炎;有无腰椎畸形、受损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等;有无高血压及低血压史,是否已得到有效控制。③既往手术史、麻醉史、用药史、过敏史和家庭史。

(2)身体状况。

A.局部:有无牙齿缺少或松动、是否安有义齿。腰部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破损或感染病灶,脊柱有无畸形等。

B.全身:有无血容量不足的现象,如皮肤弹性差或尿量减少等。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的表现,如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等。有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有无脑部和肺部疾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硬脊膜外阻滞麻醉手术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了解患者与家属对该麻醉方式的了解程度。

2.麻醉后的护理评估

(1)术中情况。

评估麻醉方式、麻醉药种类和用量;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补液量;术中,患者有无发生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甚至呼吸、心搏骤停、全脊髓麻醉、局部麻醉药中毒等并发症。

(2)术后情况。

A.身体状况: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血压、呼吸和心率;是否有肢体障碍;感觉是否恢复;有无头痛、尿潴留等麻醉后并发症征象;腰部穿刺部位有无异常渗血及感染等征象。

B.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患者对麻醉后不适,如头痛、尿潴留等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家属对麻醉后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护理诊断】

1.疼痛

与手术创伤和麻醉药物作用消失有关。

2.焦虑、恐惧

与患者对手术室环境陌生、担心麻醉安全性和手术等有关。

3.潜在并发症

全脊髓麻醉、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等。

【护理措施】

1.术中并发症的护理

(1)全脊髓麻醉。

A.避免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行硬膜外阻滞,穿刺时细致谨慎,导管置入硬膜外腔后回吸应无脑脊液,先采用试验剂量用药,确定未误入蛛网膜下腔后方能继续给药。

B.加强观察:麻醉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心率和意识改变,注意有无迅速出现的低血压、意识不清,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心脏停搏等全脊髓麻醉表现。

C.一旦发生全脊髓麻醉,应立即行面罩加压给氧,并积极配合医师紧急行心肺脑复苏术,同时加快输液速度,按医嘱给予升压药,维持循环功能。

(2)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

A.避免局部麻醉药注入血管内:注药前必须先回抽确定无血液,防止药物误注入血管内。

B.控制药物用量:一次用药不超过限量或予以小剂量分次注射。

C.给予麻醉前用药:如地西泮或巴比妥类等。

D.药液内加入适量肾上腺素:局部麻醉药内加入肾上腺素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延缓局部麻醉药的吸收,既能延长其作用时间,又能减轻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还能消除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等扩张血管的作用,减少创面渗血。

E.加强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血压、心率等变化,注意有无嗜睡、眩晕、惊恐不安、定向障碍、寒战、意识不清、抽搐、惊厥、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甚至心搏和呼吸停止等全身毒性反应表现。

F.积极处理毒性反应:毒性反应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注药,予以吸氧。轻者可予地西泮0.1~0.2mg/kg 10~20mL静脉注射,以预防和控制抽搐发生;出现抽搐或惊厥者,可静脉注射2.5%硫喷妥钠1~ 2mg/kg 2~4mL;惊厥反复发作者,可静脉注入琥珀胆碱1mg/kg后,行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对出现低血压者,可按医嘱予以升压药及输血、输液等措施维持血压。对心率缓慢者,予以缓慢静脉注入阿托品。一旦呼吸、心搏骤停,应立即行心肺脑复苏术。

(3)呼吸抑制。

通过降低用药浓度,减轻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可以减轻局部麻醉药对呼吸的抑制作用。

(4)血压下降。

因交感神经被阻滞,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扩张所致。尤其是上腹部手术时,因胸腰段交感神经阻滞范围较广,并可阻滞心交感神经引起心动过缓,更易发生低血压。一旦发生,加快输液速度,必要时静脉注射麻黄碱10~15mg,以提升血压。

2.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1)神经损伤。

A.选择质地较柔软的导管:避免损伤脊神经根或脊髓。

B.加强观察:穿刺或置管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变化,若出现电击样异感并向肢体放射,说明已触及神经。若异样感觉持续时间长,说明损伤严重,应放弃阻滞麻醉。

C.对症处理:对出现神经损伤征象者,一般予以对症治疗,数周或数月后可自愈。

(2)硬膜外血肿。

A.完善术前准备:术前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者,禁用硬膜外阻滞。

B.加强观察: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进行性肌力减退,甚至肌无力或截瘫表现。

C.尽早发现和处理:一旦发现血肿压迫征兆,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手术准备,争取在血肿形成后8h内进行椎板切开减压术,清除血肿、解除压迫。

(3)硬膜外脓肿。

A.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从感染部位穿刺。

B.加强观察: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肌力及白细胞计数等变化,注意有无全身感染征象及肌无力或截瘫表现。

C.积极处理:一旦明确为硬膜外脓肿,应按医嘱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并积极做好手术准备,尽早行椎板切开引流术。

(4)导管拔除困难或折断。

因椎板、韧带及椎旁肌群强直致导管难以拔出,也见于置管技术不当、导管质地不良、拔管用力不当等情况。如遇到拔管困难,切忌使用暴力,可将患者置于原穿刺体位,热敷或在导管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后再行拔出。若导管折断,无感染或无神经刺激症状者,可不取出,但应密切观察。

【健康教育】

(1)对术后需带自控镇痛泵(PCA)出院的患者,教会其对镇痛泵的自我管理。

(2)部分硬膜外阻滞后患者头痛或腰部疼痛患者,应注意休息短期能自行缓解。

(3)出院后出现肢体障碍,排泄困难患者应及时复诊。

(4)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注意背部穿刺点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