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 部 麻 醉

第四节 局 部 麻 醉

广义的局部麻醉包括椎管内麻醉,但由于后者有其特殊性,故习惯于将其作为单独的麻醉方法。局部麻醉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的麻醉方法,患者意识清醒,适用于较浅表、局限的手术。实施局部麻醉应熟悉周围神经解剖,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熟悉局部麻醉药的药理特性,以避免毒性反应的发生。

【常用局部麻醉药】

1.普鲁卡因

弱效、短时效但却较为安全的常用局部麻醉药。适用于局部浸润麻醉,不用于表面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成人1次限量1g。

2.丁卡因

强效、长时效局部麻醉药。适用于表面麻醉、神经阻滞、腰部麻醉和硬膜外阻滞,不用于局部浸润麻醉。成人1次表面麻醉限量40mg,神经阻滞80mg。

3.利多卡因

中效、中时效局部麻醉药。用于各种局部麻醉方法。最适用于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反复用药可快速产生耐药性。成人1次表面麻醉限量100mg,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400mg。

4.丁哌卡因

强效、长时效局部麻醉药。多用于神经阻滞、腰部麻醉及硬膜外阻滞,很少用于局部浸润麻醉。适用于产科的分娩镇痛。成人1次限量150mg。

5.罗哌卡因

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作用强度类似丁哌卡因,多用于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适用于分娩镇痛和硬膜外镇痛。成人1次限量150mg。

【常用局部麻醉方法】

1.表面麻醉

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部麻醉药用于局部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黏膜下神经末梢,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表面麻醉。多用于眼、鼻腔、口腔、咽喉、气管及支气管、尿道等处的浅表手术或检查。常用药物为0.5%~1%丁卡因,或2%~4%利多卡因。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给药方法。如眼科手术用滴入法;鼻腔、口腔手术用棉片贴敷法或喷雾法;尿道和膀胱手术用注入法等。若滴入眼内或注入尿道,由于局部麻醉药能较长时间与黏膜接触,应减少剂量。

2.局部浸润麻醉

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入局部麻醉药,阻滞神经末梢而起到麻醉作用,称为局部浸润麻醉。常用药物为0. 5%普鲁卡因或0.25%~0.5%利多卡因。操作方法:在手术切口线一端进针,刺入皮内,注药后形成橘皮样皮丘,若需浸润远端组织,穿刺针应从先前已浸润过的部位刺入,如此连续进行,在切口线上形成皮丘带。然后经皮丘分层注药,注药时加压注射,边注射边进针。注意事项:①每次注药前回抽,以防药液注入血管。②局部麻醉药中加入适量肾上腺素可减缓药液吸收,延长作用时间。③感染及癌肿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润麻醉。

3.区域阻滞

围绕手术区,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部麻醉药,以阻滞支配手术区神经纤维的方法称为区域阻滞。用药同局部浸润麻醉。其优点在于避免穿刺病理组织。适用于局部肿块切除,如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

4.神经及神经丛阻滞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干、丛、节的周围,阻滞相应区域的神经冲动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称为神经阻滞或神经丛阻滞。其操作较简单,注射一处即可获得较大区域的阻滞麻醉。临床常用臂丛神经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和指(趾)神经阻滞等。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患者的病史、麻醉及手术史、用药史、家族史、个人史。

2.身体状况

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麻醉手术风险评估,生命体征及营养状况等的观察。

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患者对疾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的认知程度;对术前准备护理配合和术后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

【护理诊断】

潜在并发症:局部麻醉药毒副作用。

【护理措施】

1.术后一般护理

局部麻醉药对机体影响小,一般无须特殊护理。若术中用药剂量较大、手术时间较长,应嘱患者在术后休息片刻,经观察无异常后方能离院。患者离院前,告之其若有不适,即刻就诊。

2.心理护理

告知麻醉相关知识并签署麻醉同意书。

3.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护理

(1)毒性反应:①避免局部麻醉药注入血管内。②控制药物用量:对体质衰弱者及血液循环丰富的注药部位予以酌减用量。③加强观察和积极处理毒性反应:吸氧、镇静,必要时气管插管。

(2)过敏反应:①选用不过敏的局部麻醉药。②加强观察:麻醉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呼吸、血压及皮肤改变等,注意有无呼吸困难、低血压和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的表现。③积极处理过敏反应:患者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首先中止用药,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予以吸氧。低血压者应适当补充血容量,紧急情况下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应用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④臂丛、颈丛麻醉常见并发症:血气胸。

【健康教育】

了解患者有无局部麻醉药过敏史,在术中用药较多者,应嘱咐患者在手术室外休息15~30min,观察有无不适及异常反应后方可离去,无须过分焦虑,休息后能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