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又称腰部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前根和后根,产生不同程度的阻滞。
【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腰部麻醉适用于持续2~3h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部手术,如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痔切除术、肛瘘切除术及半月板摘除术等。
2.禁忌证
对精神病或小儿等不合作患者,一般不采用腰部麻醉。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脊膜炎、颅内压增高等。
(2)休克。
(3)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或全身脓毒症。
(4)脊柱外伤或结核。
(5)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
(6)严重腰背痛史、凝血机制障碍、明显腹内压增高。
【常用麻醉药】
1.普鲁卡因
常用于简单、短时手术,如刮宫术、环扎术等。
2.丁哌卡因和丁卡因
常用于长时间手术,如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或下肢血管手术等。
【护理评估】
1.麻醉前和麻醉中的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有无凝血机制障碍;评估有无心、脑肺部病史;评估有无腰椎畸形和腰部麻醉禁忌证;评估有无高血压病史等。
(2)身体状况。
评估局部和全身状况: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病灶;脊柱有无畸形等;有无血容量不足和出血倾向等现象。
(3)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患者麻醉前焦虑程度的影响,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该麻醉方式的了解程度。
2.麻醉后的评估
(1)术中情况。
评估麻醉方式、麻醉药种类和用量;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补液量;术中患者有无发生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甚至呼吸、心搏骤停、全脊髓麻醉、局部麻醉药中毒等并发症。
(2)术后情况。
A.身体状况:患者的意识状态、血压、呼吸和心率;是否有肢体障碍;感觉是否恢复;有无头痛、尿潴留等麻醉后并发症征象;腰部穿刺部位有无异常渗血及感染等征象。
B.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患者对麻醉后不适,如头痛、尿潴留等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家属对麻醉后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护理诊断】
1.焦虑和恐惧
与对手术室环境陌生、担心麻醉安全性和手术等有关。
2.疼痛
与手术创伤和麻醉药物的作用消失有关。
3.潜在并发症
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腰部麻醉后头痛、尿潴留等。
【护理措施】
1.预防术中并发症
(1)血压下降或心率减慢。
A.完善患者的术前准备:对术前已存在高血压、低血压及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完善其术前准备,有效控制血压,补足血容量。
B.加强观察:术中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注意有无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出现。
C.调整麻醉深度,补充血容量:一旦发现患者低血压,应根据手术范围调整麻醉平面,对血压下降明显者,可先予以快速静脉补液以扩充血容量。
D.其他药物的应用: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可按医嘱静脉注射麻黄碱收缩血管,提升血压。对心动过缓者,可按医嘱给予阿托品。
(2)呼吸抑制。
A.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和面色的变化等,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的表现。
B.若发现患者呼吸功能不全,应立即予以吸氧,同时采用面罩辅助呼吸。
C.一旦患者发生呼吸停止,应立即做气管内插管并人工呼吸。若出现呼吸心搏骤停,则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术。
(3)恶心、呕吐
A.麻醉前应用阿托品,以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
B.麻醉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反应。
C若发生呕吐,应积极寻找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如提升血压、吸氧、暂停腹腔内脏的牵拉等。也可按照医嘱予以氟哌利多或昂丹司琼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2.预防术后并发症
(1)腰部麻醉后头痛。
麻醉时采用细针穿刺;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围手术期足量补液并预防脱水;腰部麻醉术后常规采取去枕平卧4~6h,以预防腰部麻醉后头痛的发生;对发生头痛者,予以平卧休息,可按医嘱给予镇痛剂或安定类药物,或采取针灸、腹带捆绑腹部等。严重者可于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
(2)尿潴留。
A.术前准备:解释术后易出现尿潴留的原因,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尿,并嘱术后一旦有尿意,应及时排尿。
B.促进排尿:鼓励术后患者及时床上排尿,若无禁忌,可协助其下床排尿,以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导致尿潴留。
C.留置导尿管:若上述措施无效,应予以留置导尿管,解除尿潴留。
【健康教育】
少数腰部麻醉后头痛患者在出院时仍未缓解时,无须过分焦虑,注意休息后能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