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黄 疸
黄疸是指皮肤、黏膜与巩膜由于血清胆红素增高而呈现黄染的现象,一般是胆红素代谢障碍的临床表现。成人血中胆红素的正常浓度为5.13~17.1μmol/L(0.3~1.0mg/dl),当超过34.2μmol/L(2mg/dl)时,即有黄疸出现。如血清胆红素已有升高,但在34.2μmol/L(2mg/dl)以下,肉眼未见黄疸,称为隐性黄疸。黄疸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的黄染。由于血中高胆汁酸盐,而引起全身皮肤瘙痒;伴随肝功能下降,患者会出现全身疲倦、发热、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腹胀、便秘或脂肪泻及进行性消瘦等症状。临床上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3种类型。相关因素如下。①溶血性黄疸:地中海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药物性溶血。②肝细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③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黄疸,肝外胆管的炎症、水肿、结石等。
【临床表现】
1.症状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
胆红素对含有弹性硬蛋白的组织具有较大的亲和力,所以含有该组织的巩膜、皮肤和黏膜最易出现黄疸。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黄染的深浅不一,与引起黄疸的原发病,以及黄疸原发病及黄疸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关。
(2)尿和粪便的色泽改变。
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时尿色加深,甚至呈浓茶色,尿色加深的程度与尿中胆红素含量有关。有些患者首先发现尿色变深,有些则先察觉巩膜、皮肤和黏膜的黄染。溶血性黄疸虽有巩膜皮肤黄染,但尿色不深,在急性大量溶血时,尿中出现血红蛋白尿而使尿液呈酱油色。梗阻性黄疸时粪便色变淡,甚至完全灰白。
(3)消化道症状。
黄疸病例常有腹胀、腹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常因原发病不同而稍有差异。
(4)胆盐血症的表现。
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2.伴随症状
(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征,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3)黄疸伴肝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肝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出现黄疸时,应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另外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入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2)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见于各类肝内、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与总比值大于55%者。
除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外,还需进一步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
(3)肝细胞损伤混合性黄疸。
见于各类肝病,表现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为35%~55%,检查肝功能可获得异常结果。
2.其他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
(2)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
(3)尿液中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检查。
(4)血清酶学检查。
(5)血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6)免疫学检查。
(7)X线检查。
(8)B型超声波检查。
(9)放射性核素检查。
(10)肝活组织检查。
(11)腹腔镜检查。
【治疗原则】
黄疸的治疗原则是在明确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黄疸的原因及伴随症状。
2.身体状况
评估黄疸黄染的部位及程度、持续时间,评估患者是否伴随发热、上腹疼痛、肝大、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皮肤瘙痒、乏力、夜盲症等不良症状。
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其是否有紧张、焦虑的心理情绪及对疾病治疗及预后的认知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和支持程度等。
【护理诊断】
1.激动、忧郁
与皮肤瘙痒及疾病预后有关。
2.知识缺乏
不同疾病造成的黄疸预后结果不一样。
3.自我形象紊乱
与胆红素代谢障碍造成皮肤、巩膜黄染有关。
4.潜在并发症
皮肤破损、感染及出血。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黄染分布、深浅、尿色、粪色及皮肤瘙痒程度变化;注意化验结果回单,尤其是血清总胆红素;伴随症状及其程度的变化。
2.饮食护理
肝病患者除肝性脑病要限制蛋白质外,原则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胆道疾病的患者应予低脂饮食,以防止因进食脂肪后胆囊收缩引起腹痛或消化不良而导致腹胀、腹泻。有腹水患者应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由于烟酒进入人体内后均在肝脏解毒,可加重肝脏负担和损害,故黄疸患者应戒烟、戒酒。
3.活动和休息
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黄疸患者都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尤其是肝炎所致的黄疸,卧床休息是保护肝细胞和促进肝细胞修复的主要措施。若病情逐渐恢复,可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式地进行床上活动、床旁活动及病房活动。
4.保持大便通畅
长期卧床使肠蠕动减少引起便秘。粪便长期滞留,可使胆红素再吸收量增加,加重黄疸。应适当进食粗纤维食物、香蕉等柔软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避免便秘而用力排便,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5.皮肤护理
鉴于皮肤温热时痒感往往加重,而皮肤凉快有助于消除瘙痒,所以要适当增减衣着和被褥,居室温度适宜,必要时使用空调,冬天室内空气干燥可适当加湿,外用使皮肤凉爽的洗剂或霜剂;指导患者勿搔抓、摩擦皮肤,及时修剪指甲,避免皮肤抓破而引起感染;夜间瘙痒严重者在睡前用温水淋浴,浴水温度以35~37℃为宜,避免使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澡后涂保护性霜剂、保湿乳剂等;内衣宽松、柔软,以全棉织品为佳,避免穿化纤、混纺织品;使用局部外用药,如炉甘石洗剂、薄荷酚洗剂、止痒药水等,以减轻瘙痒。
6.预防出血
①平日注意是否有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黑便、血尿、呕血等现象。②保护患者避免跌倒或受伤。③注射时使用小号针头,并于抽血或注射后,予以加压止血。④避免食用具有化学性、机械性等刺激性食物,或过烫、辛辣及粗糙的食物。⑤避免引起腹压升高的动作,如举重物、咳嗽、用力排便、呕吐等。⑥遵医嘱补充维生素K。
【健康教育】
情绪激动、恼怒、心情忧郁均可使瘙痒发作和加重,故应培养愉快的情绪,多参加娱乐活动,如下棋、听音乐、聊天、看电视等,以减少对瘙痒的关注,不看刺激性强的影视节目,并养成早起、早睡的良好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