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美学的对象

1.1.2 美学的对象

美学的提出是基于古希腊以来哲学中“可感知的事物”和“可理解的事物”之间的区别,即感知和理性。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知科学”,因为“自由艺术理论,低级认识论,美丽思维艺术和理性思维艺术是感知知识的科学”。因此,美学的研究对象非常明确,即知觉活动及其客体美与艺术。

在理论讨论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研究知觉活动的特征,但实际上,知觉活动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指向知觉对象,并且必须依靠某个知觉对象来发生,如图1.1所示。感知活动的这种意图性使得美学研究中的知觉研究势必会有更具体的局限性。换句话说,如果普通感知和日常感知不涉及诸如美感和艺术之类的对象,那么它们自然就不是美学的对象。因此,美学研究的知觉活动最终被实现为与美学对象具有对接关系的美学活动,并被实现为特定的美学现象,例如美学的产生方式和进行方式。

图1.1 感知分布

美和艺术可以表达为具体的客观对象。尽管美与艺术还必须依靠审美观的存在成为审美客体,否则它们与其他客观客体没有什么不同。而要成为审美观的关注范围内的审美客体并完成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可能仅仅依靠感知纯净的条件。一个特定的客观对象之所以可以成为审美对象的原因,当然有其独特的条件,可以满足审美观的关注。应该说,每种特定的审美现象都是独特的,并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美学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其特征,还需要探索其共性和规律,以实现审美类型(美、丑、崇高、悲剧、喜剧等)和形式美法则。

在许多美学作品中,美学的对象被定义为“美、美学、艺术”,或者将“审美感觉”替换为“审美活动”、“审美体验”等。实际上,美学、美学活动、美学经验等都取决于感知,并最终表现为特定的美学现象。一些作品提出了看似更广泛的内容,例如李泽厚的三个部分:“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从表面上看,这是对美学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补充。实际上,美学研究从未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开。

在西方美学史上,有人认为鲍姆加登的美学是指代诗学和修辞学的另一个新名称,因为在“诗歌的哲学沉思”中,美学之父主要讨论诗歌,讨论的学术问题包括“诗歌的概念和一些适当的术语”“理解诗歌的问题”“所有诗歌都普遍使用的清晰的诗歌方法”和“诗歌的语言”。爱好诗歌的鲍姆加登意识到“诗歌的外表也含糊而清晰”,并且是感知(情感)的对象,而在“诗歌是一种完美的感性讨论”中,通过这种完美的感性理解,当然,哲学讨论可以“引导知性讨论走向完美”。在后来的《美学》中,鲍姆加登明确地将诗学和修辞学的对象以及其他艺术所共有的对象纳入了美学研究的范围。毕竟,诗歌和艺术属于感知领域,它们的出现来自感官知觉。这样,有人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当然,这两种说法都非常狭窄。与“诗歌的哲学思考”相比,“美学”的研究范围有所扩大,但宗旨没有改变。它仍然是“感知知识本身的感知”,而这种完美就是“美”。因此,鲍姆加登的美学实际上就是将感知引导至完美——美的科学。

为了引导人们对完美的理解,欣赏诗歌和艺术当然是最好的方法。经验主义大力提倡通过欣赏艺术来培养人们的品味。艾迪生认为,有一种方法可以精通最优雅的作家的作品。每次阅读出色的作品时,都能发现其中的艺术之美,并被更加强烈地感染。雷诺兹甚至同意批评与他同时代的哈里斯。他认为附庸风雅并假装享受高级艺术是一种必要的方法,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真的很喜欢并且可以关心高级艺术,从高高在上的艺术转变。要提高欣赏度,首先,需要在特殊艺术方面的实践训练,经常观察和沉思特定的美。总体而言,美学的目标是将感知、艺术和美最终实现为特定的内容,例如美学现象、美学类型和形式美,如图1.2所示。

图1.2 思维感觉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