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产品环境
如果我们的工作极大地依赖于某种工具,一旦这一工具出现了问题,我们的工作也就相应地出现问题。比如我们现在依赖电脑来写作,一旦电脑中毒,我们就会陷入困境。要么寻找替代品,要么维修,也只有这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实际上都是在寻找一种有效的维持产品既定功能的方法。
产品质量过硬,当然能够减少功能的失去。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少产品的装配结构和零配件。在人们的心目中,完整的东西比起组装起来的东西,当然要更为牢固。这样的想法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质量再好的东西也会出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完整的东西维修起来当然也就更为麻烦,甚至根本无法维修,只好完整地弃置;而组装的东西只需更换零件,或者重新组装,很快又可以重新恢复功能。所以,今天的绿色设计很强调可拆卸性结构的设计,如图5.12所示。实际上是强调替换零件来维持整体的功能。
图5.12 手表
考虑到这些,单件产品的设计显然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维持产品有效工作的因素。围绕着产品,使之能够发挥并保持有效功能的各种要素,就是产品环境。“获取产品使用需要的所有条件、学会如何使用产品、了解产品的变化和改进、提供产品的元件、随时对之修理等,都属于产品环境的组成部分。”有的产品,因为其功能简单,非常容易找到替代品,或者其功能的失去只能造成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麻烦,其“环境”就比较狭窄。有的产品功能较为复杂,也较为难以找到替代品,一旦功能失去,会造成较大的麻烦甚至严重的问题,其“环境”往往就会很宽广。比如一台个人电脑,它的各种硬件部分、软件程序、维修设施等等,都是组成产品环境的成分。产品周围所有能够变成产品身份和价值的东西,构成了产品环境。只有这个环境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有效地起作用时,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高质量运转。因此,对产品物质层面的设计,对有形的单个产品的设计,只是产品环境的一个要素,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环境的设计,于是,设计的重心从设计产品转移到了设计产品环境。
在非物质社会里,产品环境显得更为重要。
任何非物质文化都将会严重地物质化,因为它的非物质产品必须与生产、稳固和支配它们的下部机械结构联结在一起。电子幻象、社会网络系统等非物质文化的存在,都极大地依赖于一种雄厚的物质基础给予支持,使它成为可能。换言之,非物质产品的环境都很宽广,缺漏、故障、失灵的现象相应地更频繁,更容易引发问题。为了保证物质基础的可靠性、维修型的智慧必须相应地建立起来。设计一方面要为这个支撑非物质文化的系统的普遍可靠性提供大量的物质保证,另一方面,还要维持一个绝对可靠的环境。自然,产品环境包括产品的各个组成部件,但更重要的,还是使用者使用该产品的各种可能,以及该可能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产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以及意外事故的解决方法等。为了使用户满意,设计师必须尽可能多地预见意外的情况,必须意识到自己不是在设计一件单个的产品,而是在设计一个产品环境。在这个意义上,产品环境就是一种人与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满意关系的环境。由此,消费者成为设计师实际的和想象的对象,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介入设计的过程之中,与设计者相互呼应,使设计表现为非物质性的社会服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