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艺术知觉与产品知觉
艺术作品与设计作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对它们的知觉方式也有着极大的不同。对艺术作品的知觉是—种分离式的。这种分离,首先表现为一种物理距离的分离,即对艺术作品的知觉,并不依赖于对艺术作品有较长时间的实质性接触,而更多的是一种远距离的观照,如图4.15所示。从接受的感官来看,艺术作品也只对应于单一的感官,如绘画之于视觉,音乐之于听觉等等。但这种单一的感官接受,却往往能够通过想象使接受者达到“通感”或“联觉”,引发综合性的感官反应。换言之,艺术作品以其自身的同质媒介构成,限定了艺术作品知觉方式的特点一远距离的精神观照。当然,更重要的分离,还是心理距离的分离,即与功利态度和认识态度拉开距离。布洛认为,距离提供了审美价值的一个特殊标准,以区别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社会的(伦理的)价值,因而,“是距离使得审美对象成为‘自身目的’,是距离把艺术提高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比如,海上航行的轮船遇上大雾,船上的人唯恐船出事,人人自危,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根本无暇顾及身边眼前的景色:但岸上的人遥望轮船在大雾之中时隐时现,犹如轻烟似的薄纱将海水笼罩,远山、飞鸟也都被盖上了一层网,海天一色,显现出一种罕见的景观,美感不觉油然而生,如图4.16所示。同样是船在雾中,接受的结果之所以不同,原因正在于船上之人距离现实利害太近,因此不可能产生美感,而岸上之人距离现实利害很远,可以产生美感。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特点就在于将观者引向纯粹的精神空间,远离现实的利害。对艺术作品的知觉,也相应地表现出对现实需求、欲望的远离。在心理距离的作用下,艺术作品呈现为一种纯形象的存在,而关于艺术作品的其他属性,以及它与观者所引发的其他关系,也都被“悬隔”起来。所以,美术馆、音乐厅的门,实际上就是一种“距离符号”,绘画的画框、音乐的乐器,也是一种“距离符号”,以一种鲜明的标志提醒人们产生心理距离,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欲望中摆脱出来,置身于远离忙碌的闲暇之中,与功利、认识拉开距离,如图4.17所示。
图4.15 创世纪
图4.16 远距离观察火山
图4.17 故宫大门
如果不能拉开距离,如艺术商人,对艺术作品的知觉就会变成介入式的。一方面,需要对艺术作品作近距离的接触,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纸张、画布等载体,色彩、笔触等各种形式要素,以及题材等内容要素作详细的甄别,甚至动用各种高科技的仪器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以求获得真伪的辨别。另一方面,心理上也表现出一种对艺术作品的"近距离"的功利占有,艺术商人会详细估算其经济价值,以求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这种知觉方式,显然与艺术作品作为精神产品的固有特质相背离。
对产品的知觉,就是介入式的。因为设计产品不同于艺术作品,它是物质产品,是现实生活中人的使用对象,如图4.18所示。
图4.18 对产品的介入首先是各种感官的“介入”,是一种综合性的感官接受。
对产品的介入因此首先是各种感官的“介入”,即对产品的知觉不是单一的感官接受,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感官系统如下,如表4.1所示。
表4.1 感官管理图
一般而言,对产品的知觉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视觉阶段,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外观,如色彩、形态等方面,如图4.19所示;第二阶段是触觉阶段,开始近距离接触产品,实际演示与操作产品,主要针对产品的材质、质感、操作的顺畅感以及由此获得的整体感受;第三阶段是综合感知阶段,主要针对与产品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品牌,如图4.20所示。
图4.19 色彩、形态视觉阶段
图4.20 近距离接触产品
可以看出,对产品的知觉,恰与对艺术作品的知觉相反,它需要近距离地感官接触,同时,在心理上也表现出强烈的功利需求。
功利需求直接影响着知觉的方式与结果。对艺术作品的知觉,因为远离功利而表现为一种直观,使艺术作品呈现为一种纯形象的存在,把知觉主体引向审美体验空间。对产品的知觉,因囿于功利需求而趋向于占有,使产品呈现为一种纯粹使用对象的存在,把知觉主体引向生活体验的空间,如图4.21所示。
图4.21 是否有功利需求,会直接影响知觉的方式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