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使用与移情
美学上的移情理论主要由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等人提出。所谓移情,“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具体的移情现象,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是给无生命之物灌注以生命、生气。如《荷马史诗》里所写的“那些无耻的石头又滚回平原”,“矛头兴高采烈地闻进他的胸膛”等等。再如书法作品,本是墨涂抹的痕迹,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到书法的骨力、节奏、律动、气势、神韵,甚至情绪,唐代诗人韩愈曾评价书法家张旭的草书说:“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送高闲上人序》书法线条的运动感、生命感,甚至情感,都是主体移情于对象后的感受,如图4.22所示。
图4.22 唐张旭草书
第二类是对动物、植物或无生命之物的拟人化处理。著名诗人顾城有一首诗写道:“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葡萄藤怎知幻想?海浪如何有背脊?显然是通过移情而拟人的结果,如图4.23所示。
图4.23 星空
第三类是把主体的心情投射到客体,使客体也具有与人一样的情感。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宋代词人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等。人与物之间,有着深入的情感交流,如图4.24所示。
图4.24 荷花双禽轴图
总之,移情是将人的生命与情感移置到物,使物也拥有人的生命与情感,人与物之间达到和谐的情感交流。用德国哲学家洛兹的话说:凡是眼睛所见到的形体,无论它是如何微琐,都可以让想象把我们移到它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这种设身处地地分享情感,不仅限于和我们人类相类似的生物,如我们不仅能和鸟雀一起飞舞,和羚羊一起跳跃,或是钻进蚌壳里面,去分享它在一张一翕时那种单调生活的况味,不仅能想象自己是一棵树,享受幼芽发青或是柔条临风的那种快乐:就是和我们绝不相干的事物,我们也可以外射情感给它们,使它们别具一种生趣。比如建筑原是一堆死物,我们把情感假借给它,它就变成一种有机物,楹柱墙壁就俨然成为活泼泼的肢体,现出一种气魄来,我们并且把这种气魄移回到自己的心中,如图4.25所示。
图4.25 流水别墅
在对物的使用过程中,因为对物的驭使,不容易产生审美上的移情现象。如果被驭使之物经常出现使用上的问题,连使用过程都受到阻碍,当然就更加不能够产生审美移情:如果被驭使之物在使用过程中很上手,物往往因此而被忘记其存在,整个使用过程就变成一个纯粹使用的过程,如图4.26所示。比如,一双鞋子,如果穿起来使脚感到不舒服,我们即使在忙于其他的事情,也不时地去注意脚上的那双鞋;如果穿起来很舒适,我们就很容易忘记脚上还有一双鞋。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为专注于用,所以也难以产生审美上的移情。但一旦停下来,我们有闲暇去顾及这个上手之物,想想它给我们的使用带来了方便和愉悦,就很容易产生审美上的移情。海德格尔甚至认为,对斧头的使用就是对它的物性的当场揭示,“游于物”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生活,如图4.27所示。
图4.26 流水形银器
图4.27 腕表
一般而言,上手是让我们对使用之物产生感情的良好基础。在使用之前,我们已经在知觉判断阶段跟物建立起了一定的满意关系,使用过程中的上手,会使得这个满意关系愈加牢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跟我们建立起了牢固的满意关系。如我们有些喜欢打乒乓球的人,往往有自己喜欢的专用球拍,不仅连最好的朋友也不愿意借给他使用,而且,一旦没有把球拍带在身边,似乎连打球也失去了神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真的就像人与人的关系一样,可以建立起很深入的感情。
对物的感情,往往伴随着功利与占有。心爱之物就如同心爱之人,不舍得放弃,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但对物主而言,往往会超越单纯的使用关系,而进入审美,使物成为一个“准主体”,具有生命与情感。在人与物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物越来越成为一段历史、一段经历、一段感情的见证,与物主的感情也就会越来越深厚,如图4.28所示。一把老式的藤椅,可能在新装修的豪宅里显得与其他现代家具格格不入,儿子媳妇都想把它扔掉,但老母亲却视若珍宝,即使她已经病卧在床,没机会再坐上去,但时不时地也要看上几眼。它也许就是她与孩子父亲深厚感情的见证,能够勾起她对过去各种生活的回忆。一些复古的家具或其他复古的物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承载着类似于此的功能,如图4.29所示。当然,人与物的情感建立,并不一定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一物作为某一种关系开始的见证,比如定情之信物等等,也会使知觉满意之后的人物关系在一瞬间变得深厚起来。总之,也许因一个小小的理由,如设计创意之巧妙,工艺之精美等等,就可能使人与物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图4.28 萨克斯演奏
图4.29 古典家具
总结
对物的认识过程,即从知觉、使用到产生情感的过程。对物的知觉活动并不是简单地看、听、触摸等感官行为,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行为,是受功利心影响的介入产品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开始把人引向生活体验空间。现实生活中对产品的使用,是真正与产品打交道的过程,其中,人与物的关系,就像人与人的关系一样,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或深入的感情,甚至超越对物的单纯使用关系。
作业
列举关于记忆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