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美情感体验结果
情感是人们针对外在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求、欲望、意愿而产生的态度和情绪反应。情感的产生是建立在人与外在对象发生联系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肯定性的情感,还是否定性的情感,都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内在需要为中介。因此,价值满足与否必然在情感上反映出来。美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审美对象也必然会引发主体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如欢快、喜悦、陶醉、迷恋、爱恋、满足、欣慰、同情、共鸣、愤怒、悲哀、厌恶、反感等)。换言之,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的参与,那么对象对主体而言,就不是对象,没有产生联系,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活动的发生。美丽的景色没有引起忧心忡忡的穷人的注意,也就没有情感上的反应,不是对象,没有意义,当然也就不可能引发审美活动。
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不仅情感伴随始终,而且,因情感的参与,实现了主体与客体深度的交流,心“随物宛转”,物“与心徘徊”,极尽流连,连类无穷,由此生发无穷的想象,获得极大的精神自由与愉悦。如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曾经写道:“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浑忘自己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混成一体了。你注视一棵身材停匀的树在微风中荡漾摇曳,不过顷刻,在诗人心中只是一个很自然的比喻,在你心中就变成一件事实:你开始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一齐假借给树,它的荡漾摇曳也就变成你的荡漾摇曳,你自己也就变成一棵树了。同理,你看到在蔚蓝天空中回旋的飞鸟,你觉得它表现超凡脱俗一个终古不磨的希望,你自己也就变成一个飞鸟了。”一般的情感体验,显然达不到这个高度。商人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也会产生喜爱,也会因此而快乐,产生精神上的愉悦,但这种情感体验,因囿于功利性而不可能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的那种精神自由与愉悦。有很多的审美情感体验更涉及对人类的境况、命运、前景的深切关注,更加不是狭隘的功利情感所能比拟的。
不过,一般而言,作为情感体验的结果,美时常与爱联系在一起。在古希腊神话里,美神与爱神同是阿佛洛狄忒(即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在现实生活中,看见美丽的物件,忍不住多看几眼,赞叹不已,恨不得占为己有,那是因美而生爱“情人眼里出西施”,那是因爱而生美。由此,似乎美能转化为爱,爱也能转化为美。但是,众所周知,爱的境界有高低。真正的爱,绝不是功利性的占有的爱,把对象变成私有财产的爱。即便是自己的爱人,虽然不能与旁人分享,但也不能是占有式的爱,而是与对方有交流的自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