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产品走进身体

5.3 产品走进身体

在某种意义上,产品的进化之路,就是产品向我们身体“走近”的道路。

最初的工具,无论是为着采集、攫取、加工食物的工具,还是用于防御的武器(其实二者的功能在原始人那里是不分的,如弓箭既是猎具,也是武器),如图5.8所示。都是人类身体向外的延伸。筷子、刀叉是手的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如图5.9所示。风筝是向空中延伸,船是向水中延伸,“古典的弩炮和投石器只是臂和拳的替代物”,是向远处延伸,如图5.10所示。“一切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荀子说得好:“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类正是借助于工具武装自己的身体,以抵抗外力、适应环境,凭着孱弱的生理机能却能够在自然界中傲立于其他动物之上。但无论如何,产品本身是外在于身体的,都不过是“假于物”,连神话传说中的云游、水遁、风火轮等等,也都是借助外物。真正内在于身体的工具,只能在神话故事或传奇小说中找到,如神话中所描述的千里眼、顺风耳、肉翅、三目、三头六臂、火眼金睛等等,或者金庸小说中的“何铁手”。除此之外,对工具的掌控,是通过从意识到身体,再从身体(手或其他器官)到工具这样的顺序来完成的。

图5.8 弓箭

图5.9 春秋时期车子结构图

图5.10 弩炮示意图

因为工具是外在于我们身体的,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工具会不断地提醒我们它的外在性。只有当我们使用工具非常上手,即我们常说的得心应手的时候,我们才会忘记工具自身的存在,而一旦它的质量出了问题,它的外在性又立刻显露出来。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我们穿的鞋子比较舒适,走路时根本不会注意到有鞋子在脚上:而如果鞋子不舒适,就会老是感觉到脚上鞋子的存在。“得心应手” 实际上也说明了从意识到身体再到工具这种顺序。

“扳机”(如弩机的扳机)的出现,如图5.11所示。应该说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它成功地找到了人的身体与外在工具之间的一个中介。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中介,因为“扳机”的敏感能够对应于人的身体的敏感,人自身的意识与身体的反应是互相对应的,这种对应关系通过“扳机”直接无误地传达给了外在于身体的工具,使外在于身体的工具与人的意识之间建立起了互相对应的关系。身体与工具的关系因此走近了一大步。到了工业机器时代,机械操作的按钮则是“扳机”的替代物,成为一种新的中介,来完成从意识到身体再到工具的指令传达。

图5.11 扳机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与身体的距离,并不是物理的距离,而是心理的距离。走近身体,并不是靠近身体器官,而是走近身体的心理反应,实际上是走近我们的思维意识。在今天,这种走近的速度日益加快。“电脑的表达语言已经更接近于人的语言,正在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使一种最自然的行动造成一种变化或使某种新的东西出现。举例说,声音可以代替电脑的键盘,感触器能够识别出横穿过它的手掌,而不必使用磁卡。”数字化的感受器的出现,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激发出身体的新用途。一种能够录制下手在某一空间中每一个动作的戒指可能会替代电脑的键盘与鼠标,从后者到前者,表面上还只是从一个中介物到另一个中介物,但前者所传达的指令已经远远不同于后者手指的指令,而是更为丰富的手势语言。“大众化和批量生产的产品的传统和可重复的性质,将会让位于一种完美的和高强度的手势性身体语言:这种动机性手势可以透过历史长河回到其远古的、神秘的和诗意的源泉的情感性手势。”此时,我们就真的像神话中的神一样,可以以某种隐藏的、不可见的力量使某物动起来。

这样,我们更关注的就是我们自身的身体,以及背后驱动我们身体的意识、情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