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环境需要

7.2 环境需要

环境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对这个空间,人们都会有各自的要求。有时这个要求会非常强烈,比如进到一个长期封闭的室内空间,人们迫切要求通风,进到一个黑暗的环境,迫切要求光亮等等。但环境需要有时也是不自觉的、潜在的直到它成为迫切需要时才真正显现出来。比如城市街道的建设,在十几年前六车道可能已经很宽,但到了今天,却成为了交通堵塞的祸由。

环境需要首先表现为对环境认知的需要。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人们都会自发地收集关于环境的信息:自己所处的位置,周遭的空间结构,当时的气候、气温等等。环境提供的信息对人非常重要,对下一步的行动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这一点实际上是人处于生存本能所需要的,很多动物也同样有这种需要。一般而言,人们认知环境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信息包括以下几类:

(1) 关于水、热源、食物、太阳光、疏散路线和目的地等的位置。

(2) 时间以及与我们的生物钟有关的环境条件。

(3) 气候、有关衣着、供暖、制冷、避风雨和有效地利用昼光等。

(4) 围护结构、承重结构的安全性、环境控制的位置和性质、对于温度变化和雨雪的防护等。

(5) 树木和动物的存在。

(6) 空间的边界以及在一个给定的环境中供个人使用并不受干扰的空间(私密性)。

(7) 精神、体力和感觉的放松、休息以及获得刺激的可能。

(8) 安全地带,当发觉危险时的庇护所。

对环境信息的掌握,当然是为了获得对环境更多更深层次的需要。不同的人对环境的需要是不同的,有些需要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但也有很多需要会“与时俱进”,不断扩展,滋生新的需要。不过,总结起来,人们的环境需要至少可以归纳为三类:健康与舒适的需要、活动机会的需要、社会和文化体系归属的需要。

健康与舒适,可以说是对环境的基本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等级中,安全需要正是比较低级的需要,基于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得更好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自发地竭力避免危险、威胁健康、使人不舒适的环境,比如高温高湿、风雨交加、冰天雪地、空气污浊、嘈杂、臭气熏天等恶劣的环境,如图7.9所示。而趋向于追求温暖、舒适、健康的环境。当然,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认知,会得出不同的环境体验,环境的舒适度因人而异。所以,对环境的健康与舒适的需要,主要是基于个体的,如图7.10所示。

图7.9 沙漠恶劣的环境

图7.10 舒适的环境

活动机会,指的是人们在对环境进行利用的过程中,环境是否能够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一般而言,人们总会积极地去寻找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活动机会,如图7.11所示。比如,你会时不时看到有人在路边快乐地打羽毛球。但是,环境自身的物质结构,仍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活动方式,限制着人们的活动选择。人的活动,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群体社会活动,都在一定的空间内展开,如图7.12所示。所以,对环境活动机会的需要,实际上是在强调对环境的利用。

图7.11 居住区的孩子在玩耍

图7.12 舞蹈训练室

社会和文化体系的认同,指的是环境是否能够满足于人们的社会交流,建构自我认同,识别并确认社会文化的体系。不同的环境,在提供着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准则,为环境的参与者所共同分享、共同遵守。换言之,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环境行为的方式,既支持一定的环境行为,如图7.13所示。又限定和防止一定的环境行为。阿摩斯·拉普卜特曾经举例说:法国建筑师在北非一个村庄引入了自来水,遭到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与抵制。原因在于当地的妇女久居深闺,只能借着到村中井台边打水的机会接触社会,而自来水的引入剥夺了这一重要的社交机会,妇女们因此极为不满,鼓动她们的丈夫,一起抵制自来水的引入。可见,环境提供了关于生活方式、行事规则、社会分工等一系列社会文化方面的要求和暗示。

图7.13 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