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产品的变异
自从19世纪中叶所谓“机器夺权”之后,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便成为人们家庭空间、办公空间、公共空间里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图5.13所示。“这是一个人造物或非自然物狂喜的时代”,对工业产品的感知与经验也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对物品的感受都会经历从最初的兴奋到平息,再到寻求新的兴奋至再度平息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对工业产品的感知与经验也同样如此。“当使用者首次被吸引进入功能圈的引力范围时,他们对这些新发明的功能的喜悦展示为一种入迷状态和陶醉感,我们可称之为惊奇状态。稍晚些时候,就是一个入静阶段。在这一阶段,使用者对这些具有新功能的产品已经认可,并把他们重铸为一种舒适的物品。此时,有关这些物品的话语就转变为功利主义的。最后,这一功能圈开始失去当初的魅力,渐渐变得无聊。开始时的那种振奋以及稍后的入静,呈现出一种中毒症候(麻木不仁)。也许正是在这一时刻,功利性的产品才努力呈现为一种‘边缘象征主义’特征,把自己打扮成一种人们急欲得到的或仪式性的物品”。从“功利”到“仪式”的转变,既是人们对产品感受与消费心态的转变,也意味着对产品的广告宣传策略的转变,即从“布告”(reclame),如图5.14所示,到“广告”,如图5.15所示,的转变。
图5.13 智能化办公室
图5.14 手机海报
图5.15 手机海报
“布告”本是用于指示、夸张的一种基本语言,其目的在于以惊人的言辞与描述来突显产品的真正价值与功能。当然,夸张并不代表着毫无根据、毫无顾忌地“吹牛”,而是直接指示产品的真正功能,突出产品的真正功能,最终还得依靠产品的真正功能来赢得人们的认可。布告集中地宣传产品的功能,产品的信息直接等同于产品的功能或意义,满足人们直接的功利需求。可以说,布告是广告的初级形态。今天的广告,早已突破了对产品真正功能的宣传,真正的功能不是退守到一个极小的角落,就是被虚化或被隐蔽起来。广告的重点在于产品物质性内容以外的“信息”,一种对产品的使用氛围,一种品位,一种优越感等等。总之,现在的广告就像一首诗,主题“愈隐蔽愈好”,就是要引发人们去想象,产生情感上的反应,把人们推入一个“审美”的领域,重新获得对产品最初的那份惊奇与兴奋。功能固然重要,但对功能的享受则是最主要的。所以,布告是在打扮产品的功能,广告是在打扮对产品的感受与经验。这显然又是一个从物质性走向非物质性的例证。
从深层次来讲,正如前文所述,非物质性的背后依赖物质作为其支撑,从布告到广告的转变,其实正是产品自身发生变异的结果。
其实,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区别性市场,平民与贵族、贫穷者与富裕者对产品的需求从来就有所区别。前者自然在竭力追求物质功能的满足,后者则将物质功能的满足作为最 低的要求。社会(阶级身份)的区别,使所谓的“夸耀性消费”早就存在。进入消费社会,一方面中产阶级崛起,另一方面,消费观念日甚,区别于功能消费对风格的追求意识随之日甚,产品变异便变成一个新的技术目标和经济目标。区别性市场因此日显广泛而成为一种普及性的市场,“夸耀性消费”也日渐成为消费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5.16所示。与此相应,多样化的产品,如图5.17所示。“无用的产品”,如图5.18所示。不断被开发出来。“举例说,从1895年起,Montgomery Ward一个专门制造小刀的公司,竟然能够为顾客提供131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这些产品一律都是从母体型号中延伸出来的,这种变化是根据人们的年龄、性别和地位的不同而进行的。在1890年和1900年之间,美国海军军械库的储藏名单上,主人用的餐刀就已经与仆人用的餐刀区别开来。在1933年到1939年期间,E.Gomme公司,一家英国家具制造公司,就能根据10种母体模型发展出47种不同的餐具柜,以满足不同口味的顾客的需要。”
图5.16 钻石镶嵌的手表
图5.17 专为风湿病人设计的杯子
图5.18 装饰性的眼镜
区别性市场的真实意图,除了满足与功能紧密相联的舒适性之外,更多的在于提倡奢侈,不断地把奢侈品变成生活必需品,又不断开发新的奢侈品,如图5.19所示。系列产品的出现,实际上在开始模糊必需品与奢侈品之间的界限。真正能够加以区别的,是产品外在的形式,一种用以区别消费方式的符号,一种指向身份差别的象征。这正是广告所专注的“信息”内容,也是与布告的不同之处。
图5.19 奢侈品手机
产品的外在形式一旦被允准,就会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变异出新的形式,因为新奇的感受与兴奋很快就会“入静”。同时,也会加速符号化或象征化,以贴近用户变化无穷的趣味,如图5.20所示。在如此消费观念的指导下,当进入后工业社会,工业生产开始依赖于人工智能,大量控制性工具、自动化系统以及“电脑一支持”概念的出现,如图5.21所示。批量化生产与多样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非系列产品甚至个性产品出现。风靡一时的“土星工程”,即在采纳个别客户建议的基础上,使用随意性的生产方法来生产非系列的小轿车。这一工程虽然最终失败,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创造着产品与个人真正一对应的关系。再如美国的“霍马克生日时报”,是一份专为个人印制的报纸,上面列有消费者出生当日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类事件,如当时的房价、物价等,让消费者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消费者来讲,这份报纸是专为他一个人设计的,是纯粹的个性产品,如图5.22所示。从根本上来讲,与工具性行为和交流性行为(或作为主体间符号游戏的符号行为)平行发展的,还有一种自我一时尚行为,这种行为指向我们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这样一些行为并不寻求铸造一个原型的人格。相反,他们是通过在我们自己身上做试验和研究,而制造和建构我们的人生。“的确,每个人都有将自己的生活环境个性化的权利与需求。因此,个人也正在寻找最为适宜的功能(产品)、使用功能(产品)的方式与功能(产品)的情感关系等。当然,这一倾向还没有全面普及开来,但是,个十分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随着人们对这种自我一时尚技术之信赖的增加和继续,老式的技术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常生活行为、动作、姿势、景象等,将会彻底地失去其实在性,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背景也将会退化。”
图5.20 以趣味性为出发点设计的“猫,鱼”剪刀
图5.21 机械手臂
图5.22 生日报
通过这一非系列化、个性化的过程,产品的变异也因此达到了一个新的极致,变异成为一种对无限的可能性的追求。由此,一方面,“设计者不再是在一个设计或计划部门创造模型或创造模型的变异品,而是扮演一个对自我生产的申请者(即那些想混合或匹配它们自己的生活空间或环境,而不是服从一个从市场上选取出来的生活风格的人)起导向作用或教育作用的角色”;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无限可能性需求的发掘者。
总结
设计作为一种造物行为,必然面对物质创造。但是,设计一向处于主导我们文化的两个极之间,一极是技术和工业现实,另一极是以人为尺度的生产和社会乌托邦。
作业
列举说明设计过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