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环境意象
空间与使用它的人们之间,能否建立起适应关系,可以通过“环境意象”来进行检测。
所谓环境意象,简要地说,是指活动于某一环境之中或者与某一环境相关的人们基于环境需要对该环境所产生的整体感受:模糊或清晰、混乱或有序、满意或反感等等。在凯文·林奇看来,环境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的确,“对于周围的世界,每人都有一个印象,而且我们的决策与行动常常是依赖于这些印象而不是客观实际。”这个“图像”或“印象”的形成,得自于对环境的感知,每一个感官都会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就会产生整体的印象与感受。当然,环境意象的形成,还与人的环境行为方式有着根本上的联系。个人环境行为决定着个人环境意象的生成,住宅环境行为决定着住宅环境意象,如图7.14所示。室外环境行为决定着室外环境意象,如图7.15所示。反过来讲,环境意象反映着与某一环境相关的人们对该环境的认知程度、态度和满意度。伊里尔·沙里宁在他的著作《形式的探索》中曾经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经常去某店喝咖啡,这个人每次都坐在同一角落。当问到为何总喜欢坐在那个角落时,他可能解释为迎面墙上的一幅画或是一件什么陈设吸引了他。沙里宁则认为是特定环境,或者是这个环境所具有的良好的比例关系起了决定作用,如图7.16所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们会毫无理由地喜欢某一处角落,如图7.17所示。是这个角落的一把椅子、一件什么陈设,还是什么东西具有吸引力呢?也许我们自己都很难说清楚。这个角落能够散发出一种潜在的诱惑力,原因正在于角落空间对我们有着清晰的环境意象,从而使我们能够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认同感,能够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起协调的关系。诚然,环境意象只能是一种较为模糊的综合性、感受性的评价,但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人与环境之间的亲和关系。正像这个客人一样,也许我们不能清晰地表述影响我们对环境产生感受的原因,但喜欢与否还是很清晰的。
图7.14 起居室
图7.15 室外环境
图7.16 酒吧
图7.17 咖啡馆
所以,可以说,环境意象是检验环境设计结果优劣的一个核心手段。对环境设计师而言,在形成设计决策之前,对空间所在环境意象进行调查研究,以求获得较为准确的空间行为的预测来作为组织空间要素的依据,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凯文·林奇通过分析归纳,认为环境意象由三部分组成,即“个性、结构和意蕴”。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从纯粹的心理感受角度来看,这三个部分实际上是方位感与认同感。方位感指的是人与空间方位、秩序之间的一种适应关系,为了获得在环境空间中的立足点,人们必须能够辨别方向、确定位置,知道自己位于何处。清晰的空间结构,如图7.18所示。亦即林奇所说的“易识别性”,会给空间的拥有者带来安全感,消除“迷失”方向后的焦虑与恐惧。认同感指的是在获得方位感的基础上针对环境的意蕴而建立的人与空间之间的适应关系,人们需要在环境与自身之间建立起认同关系。显然,方位感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感知过程,而对环境的认同,则是一个极为复杂和综合的心理过程。也许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面,就可以获得对空间秩序的基本认知,但与环境建立起感情,则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极为复杂的环境体验。
图7.18 北京市
查尔斯·穆尔说:“在一定程度上每个能够使人留下印象的地方,部分原因是因为其独特性,如图7.19所示。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并产生足够的联系使其得以在我们的个人世界中占有立足之地。“今日我们的住所缺少的是身体、想象和环境之间的潜在互动。”对环境的认同,正是需要在身体、想象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体验是感觉(受)与思想的结合。”环境感知因此并不单单就是对环境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而是一种综合感觉,既包括当下的感觉,也渗入了过去的经验记忆,以及更多其他的想象的成分。实际上,环境的体验能够更全面地将人们的知觉引入光影、色彩、声音、气味、质感等的流逝变化之中,并由此“想象”过去的生活经历与经验,结合形成一种复杂的感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凯文·林奇认为环境意象“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
图7.19 独特的公共空间
过去的生活经验,往往会形成一种“期待视野”,也许,这种下意识的期待跟真实的感觉有着很大的差别,以致于产生错位的感觉,但“期待视野”还是作为一种积极的近似先验的意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认同。环境的整体氛围,某些局部和细节,只要与“期待视野”相重合,都会很快建立起认同感。建筑师卡尔曼以其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他重返离开多年的故乡柏林的时候,他想看他在那儿长大的房子。但是他迫切盼望见到的记忆中的房子已经消失了,这使他感到非常失落。突然间,他想起了人行道上典型的铺面,那是他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于是,他产生了一种回家了的强烈感受。这是一个很典型连接过去生活记忆的例子。的确,对空间环境的认同,往往要加入时间这一维度。纵观历史,空间和时间常常以一些特别的方式相联系着的。标志着时间并表达着它的场所常常被视为有特别的感染力,甚至可能具有宗教的意义。我们需要建造空间来作为时光流逝的记载,就像日月的运行标志时间流动一样。有些场所修建起来以后就能以某种方式让时间留下痕迹,甚至度量时光的流逝,这样的场所常常对我们有一种安定的效果。古建筑、城市的历史文脉之所以有着好的环境意象,原因正在于此,如图7.20、7.21所示。其实,只要几种甚至只有一种空间元素能够唤起时间的记忆,也都能够激发良好的环境意象。像今天很多诸如大面积的玻璃窗、电镀、涂漆金属或其他合成材料,如图7.22所示。我们只能看到它坚硬的表面,根本看不到它背后的经历、年月、历史,因此与时间无涉。而砖、石、木等自然材料,如图7.23所示。却可以使我们的视觉“穿透”其表面,看到它的年月、历史和被人类使用的故事。它背后所蕴含的,是具体而真实的生活世界,这样的空间,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具有“故事”的主观的生活空间。
图7.20 寺庙群
图7.21 寺庙群
图7.22 大面积的玻璃建筑
图7.23 木瓦房—格林住宅
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环境,实际上就是“场所”。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中,环境的意义与场所的意义似乎是相互覆盖和交合的。但相比而言,场所是一个更为具体的概念,是人们逐渐认识并赋予特定价值与意义的具体环境空间。陌生的环境就不是场所。面对广袤无垠的自然环境空间,人们总会在其中选择一个特定的空间定居、生活,伴随着生活的展开,人们不断熟悉和了解所选择的环境空间,也不断地适应、调节和改造这个环境空间,建立起对环境空间的方位感、认同感、亲密感,环境也就因此转化为场所。舒尔兹认为,场所包括了空间与特性两个基本要素,特性指的是氛围,是任何场所中最丰富的特质。上述所说的环境体验,实际上主要是对场所特性的体验。
场所的营建,主要也是特性的营造。一般而言,可以概括为两种方法:一是对环境的“神化”,二是环境的“家与家园化”。当然,这些最终都会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元素上。环境大致可以分为“未开化”的与“神化”的两种类型。“传统社会的人们在未知和未开垦的领域中定居,需要象征性地将其转化为一个‘宇宙’。”即按照自身所理解的“宇宙图式”来对环境进行改造,使之从未开化的环境中区分出来。比如在中国古代,即使是普通民居的营造,也往往以阴阳、五行、八卦、气等风水理论为依据,借助罗盘,如图7.24所示。勘察地形地貌,依据山水形势选定造址。人们普遍相信,地势、方向能招致住者一家的祸福。所谓“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为最贵之地”。这种理想的情况即“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背靠山,前临水,对案山,丘陵环抱左右(或者左有河流,又有道路)。这样的风水宝地,如图7.25所示。才可以凝结天地之气,不仅适于居住,更重要的是能够泽被子孙。自然环境于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民居的宅形,屋宇的高、宽、进深,以及房屋的数量等建筑的细部,也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符合一整套的风水理论。当然,还有更多的方式,比如祭拜天地等仪式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神化,如图7.26所示。在具体建筑空间的营造过程中,其实还包蕴着另种神化,即祖先、神灵崇拜的空间秩序的建立,如图7.27所示。拉普卜特的研究表明,在“各地的文化中,将宅舍中特定的一角或一边奉为神圣或特权几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中国传统民居中,这个特定的空间往往处于“中”间的位置。无论是一角、一边、一间甚或更大的建筑空间,住宅都需要这个特定的神圣空间,来摆放香炉、神龛、祖宗灵位等等,满足居民日常礼仪活动如祭拜、祷告、求福等心理上的需要,如图7.28所示。也许这个特定的空间并不每天都香烟缭绕,但一旦到了节日或者有重大的事件发生,其神圣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陆游诗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所说的“家祭”就是上述礼仪活动中的一种。在聚落空间中,还一定会另辟一个的神圣空间祖堂或宗族祠堂,来完成更为大型的日常礼仪活动。
图7.24 罗盘
图7.25 风水宝地
图7.26 天坛立面图
图7.27 建筑与山形结合
图7.28 寺庙风水图
对环境与居住空间的神化,直接将居者纳入一个“主体间性”的场所之中。居者的居住,因此就不是其个人甚至其小家庭的独门寡居,在心理上,居者处于一个既有可祭拜的祖宗又有可泽被的子孙这样一个祖祖辈辈环绕的并不孤单的系列之中,也处于有着共同信仰和文化认同的社会群体之中。通过对环境的神化,一个基于神灵、祖先崇拜的有秩序的、有神佑护的、有意义的空间建立起来。个人具体的小空间,则被给定性地处于这样的氛围之中,与原始未开化的环境区别开来。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亲密场所,家意味着居者舒适的自我体验,夫妻生活的快乐与和谐,父母子女间的融洽、体贴和关心等等。诚然,(夫妻、子女之间)家庭日常生活是营造“在家”感觉最为重要的一面,但正如赫勒所认为的:“家”并非简单的是房子、住屋、家庭。有这样的人们,他们有房屋和家庭,却没有家。由于这一原因,尽管熟悉是任何关于家的定义所不可缺少的成分,熟悉感自身并不等同于在家的感觉。比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自信感;家保护我们。我们也需要人际关系的强度与密度;家的温暖。回家应当意味着回归到我们所了解、我们所习惯的,我们在那里感到安全,我们的情感关系在那里最为强烈的坚实位置。换言之,不在家并不意味着人没有住所,没有家庭成员,而是人内心世界中失落了与天然日常生活世界的自在联系、无家可归、流浪漂泊的体验。显然,精神上的归属感在其中有着难以估摸的重要作用。比如在血缘宗法观念的影响下的中国乡村聚落,家与家园的营造,就极大地依赖于对环境与空间的神化而建立起来的宗族空间。宗族空间一方面满足了居者精神上归属感的需要,另方面,在日常交往活动中,宗族空间也在加强着居者人际关系的强度与密度而提升家的温暖度。在累世同堂、聚族而居的大家庭里,对家的归属感与对家族的归属感本身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其原因很明显,因为中国传统日常交往活动往往就局限在宗族空间里,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但是,在现代城市里,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宗族空间消失无存,家的空间固然可以随意在一处社区中建立,但精神上的归属感却不一定容易找到。这时,家园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各种生活设施齐全,有足够适宜休闲、运动等群体活动的社区公共空间,有针对社区居民特点举办的文化活动等等,如图7.29所示。诸如此类的建设,无非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使社区居民有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的文化空间,以代替以往的宗族空间。家园感的建立,才能真正使环境成为我的场所,成为以我为“中心”的场所,而不是“远离”我的场所。有很多人客居他地,总是感叹住在“别人的城市”,显然是没有家园感。
图7.29 临时的休息场所
家与家园,都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有一个中心。人类的生活与中心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重要的活动通常都是在中心发生的。位于中心,我们就不会感到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是在一个已经被赋予意义的已知环境中。无论我们的家和家园位于何处,当然根本不是像古人所认为的真的处在世界的中心,但是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我们处在我们生活世界的中心,外在的世界是以这个中心向外层级化的。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神化,还是家与家园化,都可以使环境变成我们所熟悉、习惯、喜欢、亲近甚至亲密的场所,也当然能够建立起良好的环境意象。
不过,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观察者自身的个性对意象方面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使“每一个个体的意象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其中的内容很少甚至是从未与他人交流过”,这样,环境意象就成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如果要做环境意象方面的调研,显然不能忽视每一个个体的意象。但凯文·林奇发现,个体意象虽然千差万别,却“都接近于公共意象,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公共意象多多少少,要么非常突出,要么与个体意象互相包容”。毕竟,同一个文化人群“生活圈子” 还是有着共同的生活需求与感受。其实,空间本身,也会创造一种环境,一种有利于我们按照自身生活方式来行事的环境。
所以,对于环境设计师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去了解空间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包括过去的生活经验。要想空间使用者能够达到“身体、想象与环境之间的潜在互动”,必须让他们成为环境设计的先期参与者。总之,一个高度可意象的环境,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它“具有高度连续的形态,有许多各具特色的部分互相清晰连接,能够逐渐被了解”,其中每个新的部分都与许多先前的要素有关。
总结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绘画艺术与平面设计艺术主要是以视觉产生空间形态的意象性,雕塑、建筑与环境艺术的立体设计主要是以视觉、触觉及运动产生空间形态的意象性,无论是单纯且有永恒意味的空间形态,还是丰富变幻且令人捉摸不定的空间形态,也无论是广袤无垠的自然空间形态,或是曲径通幽的人为空间形态。
作业
亨利·列斐伏尔则将空间按照不同的意义这么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