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论》简介
《基因论》这本书是由(美)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著;胡志刚译创作的,《基因论》共有68章节
1
非凡的阅读
从影响每一代学人的知识名著开始 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 An Illustrated Series of Masterpieces of the Great M...
2
前言
1883年,纽黑文市(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海港城市)耶鲁学院获得了一笔8万美元的遗产捐赠。这笔遗产捐赠被校友们设为基金,用于纪念他们敬爱的赫普萨·伊利·西利曼夫...
3
导读
如果说生物学的大门是由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打开的,而生物性状的奥秘是由奥地利生物...
4
目录
...
5
第一章 遗传学基本原理
现代遗传理论是通过将两个有着一种或多种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之后,从杂交所得数据中总结出来的。这一理论主要研究遗传单位在相邻两代的个体间的分布情况。如同化学家提...
6
孟德尔的两条定律
我们认为,格雷格尔·孟德尔(G. Mendel,1822—1884)[5]的功绩在于发现了遗传学的两条基本定律,从而为现代遗传理论奠定了基础。20世纪以来,相继...
7
连锁
1900年,孟德尔的论文重新受到重视。四年之后,贝特森(W. Bateson,1861—1926)和庞尼特(R. C. Punnett)[17]的观察报告显示,...
8
交换
一个连锁群内的基因往往不会像上述给定实验中的基因一样完全连锁。事实上,源于同一杂交试验所得出的子一代雌蝇,某染色体组内一些隐性性状的基因会和其他染色体组内的野生...
9
很多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会同时交换
在上述给定的杂交例子中,我们只对两组性状进行了研究。证据显示,参加杂交的两对基因仅发生了一次交换。为了获取在其他地方(连锁群中的剩下部分)发生了多少次交换的信息...
10
基因的直线排列
显而易见,如果两组基因挨得越近,它们之间发生交换的概率越小;两组基因离得越远,交换的概率越大。换句话说,这两组基因间离得越远,相应的分离概率就会越大。我们可以利...
11
基因论
现在,我们可以综述一下基因论了: 基因论认为,个体间所呈现的性状与生殖质中成对存在的要素(基因)有关,这些基因互相联合,组成一定数目的基因连锁群。根据孟德尔第一...
12
第二章 遗传粒子理论
我冒昧地认为,现代基因理论不管与旧理论如何相似,两者也是截然不同的。因为现代基因理论是根据实验遗传学证据一步一步地推演而来的,而证据本身,也处处受到严格的控制。...
13
第三章 遗传机制
细胞学家对染色体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遗传学的要求。当我们回顾这一事实时,即大量所得证据都是在孟德尔论文之前发现的,且这些证据当中没有一项研究带有遗传学的成...
14
孟德尔两条定律的机制
在生殖细胞成熟末期,同样大小的染色体会接合在一起成对出现。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生殖细胞的分裂,每组成对出现的两条染色体会分离开来,分别进入一个细胞。这样一来,每...
15
基因连锁群数目和成对染色体数目
遗传学表明,遗传要素是以连锁成群的方式而存在的。而且我们已发现的一个确切物种的例子表明,存在一定数目的基因连锁群,且其他物种的例子也存在一定数目的成群遗传要素。...
16
染色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染色体的完整性,或者前后世代间的连续性[9],对于染色体理论来说是很重要的。细胞学家公认,当染色体自由地置于细胞质[10]内时,它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依旧会保...
17
交换机制
如果就像前面的证据所清楚表明的那样,染色体真的是基因的承载体,如果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真的会发生同对染色体在片段上的基因交换,那么,我们迟早会发现这些交换是以何种...
18
第四章 染色体与基因
关于染色体在遗传中的重大意义,最完整、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可能源于最近的遗传学研究。这些研究涉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对遗传因子的特定影响,而正是这些染色体所携带的遗传因...
19
第五章 突变性状的起源
进化必须使基因发生改变才能得以进行。然而,我们并不是说进化性的改变和由突变引起的改变是一样的。极有可能的是,野生型基因有其不同的起源。事实上,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一...
20
第六章 突变基因的产生是否源于基因的缺失
我们应该记得,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是勉强划分的。经验表明,一种性状不可能总是显性或是隐性。相反,在大多数例子中,一种性状既不完全是显性的也不完全是...
21
隐性性状与基因缺失
无疑,在“存在—缺失”这一理论背景下,隐含着这样一种观念,即很多隐性性状是原始类型中真正缺失掉的性状,因此我们推测出该隐性性状的基因同样也缺失了。这一观念,实则...
22
复原突变(返祖性)对解释突变过程的重要性
一方面,如果隐性基因的产生是源于基因的缺失,那么,隐性纯种将不会再产生原有基因,要不然这就意味着,高度特化的某些物质竟能无中生有[9],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另一方...
23
源于多等位基因方面的证据
在果蝇和少量其他物种中(例如玉米),已经证明在同一个基因位上可能会发生多次突变。其中,以果蝇白眼基因位上的一系列等位基因最为显明。除了野生型的红眼,我们已知的果...
24
结论
对现有证据的分析还不足以证实,原始类型物种中一些性状的缺失一定是由于细胞质中相应物质发生了缺失。 首先,即使对存缺理论做字面意义的推导,以便把所假设的关于性状缺...
25
第七章 同属异种中基因的位置
单从果蝇这方面的证据就可以看到,在亲缘极其相近的果蝇中,相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相似的染色体组,有时可能包含不同的基因组合。既然更重要的是基因...
26
第八章 四倍体
四倍体细胞的生成是由于细胞分裂之后,细胞质的分离受到压制(导致一个细胞在分裂后没有分离开来),于是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这样得来的四倍体细胞最终可能形成整个植株...
27
四倍体是物种增加基因数量的方法之一
从进化论的视角来考量,四倍体最有趣的地方之一,便是四倍体似乎为新基因数量的增加提供了机会。如果染色体数目加倍,能得到稳定的新型,又如果加倍之后,四条相同的染色体...
28
第九章 三倍体
由于基因间的平衡得以保持,我们预计三倍体胚胎的发育应当是正常的。唯一的不和谐因素,可能是三组染色体与遗传所得的细胞质分量两者间的关系。生物自身的调控作用,影响有...
29
第十章 单倍体
遗传学证据表明,生物的正常发育至少需要一组完整的染色体。只有一组染色体的细胞被称为“单倍型”(haploid)细胞;由多个单倍型细胞组成的个体,有时被称为“单倍...
30
第十一章 多倍体序列
也许这一点才是重要的,即在几个被公认是多形态的群里,发现了多倍体序列。而令分类学者感到困惑的是,这些多形态的群,彼此间既有变异性,也有相似性,且很多案例显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