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染色体
现有两组遗传学证据支持Y染色体上或许携带孟德尔式因子(遗传基因)。施密特、会田龙雄和温格发现,两种不同种系的鱼类的Y染色体携带着一些基因。戈尔德施密特对毒蛾种间杂交的结果进行分析,也做出了同样的解释,即携带基因的染色体为性染色体(但这里是W染色体上携带着基因)。毒蛾实验结果会在性中型一章中予以阐述。现在,我们只讨论鱼类的实验结果。
虹鳉是一种小型缸养鱼,通常生长于西印度群岛和南美的北部地区。其雄鱼体色极鲜艳,与雌鱼有很明显的区别(如图128)。异种雌鱼个体间很相似,异种雄鱼则存在体色上的差异。施密特发现,如果将某种雄鱼与另一种类的雌鱼交配,所得子一代雄鱼和父方相似。如果将子一代杂种进行自交,所得子二代雄鱼再一次与其父方(子一代中的雄鱼)相似,而且没有一只雄鱼的性状与其母方相似。以此类推,子三代和子四代中的雄性都与其父方相似。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出,从母方传承过来的性状,都不会表现出孟德尔式分离现象。

图128
虹鳉的性连锁性状,该性状基因由X染色体和Y染色体携带。
将这些鱼类进行正反交[2],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其子一代的雄鱼和子二代的雄鱼全都和对应的父方相似,以此类推。
在日本的小溪和稻田里,生活着一种青鳉鱼。这种鱼有几种不同的类型,且每种都有不同的体色。若人工饲养此鱼,还会出现其他类型。在这些鱼中,每一种类型都有雄鱼和雌鱼。会田龙雄表示,这些不同的性状是通过性染色体来传递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都有)。这些性状的遗传情况,可以用一个假设来解释,即假设相关基因有时位于X染色体上,有时位于Y染色体上,而且这两条染色体间有可能会发生基因的交换。
例如,白体这一性状是通过性连锁遗传的。其等位基因所呈现出来的性状为红体。当纯合子的白体鱼与纯合子的红体鱼进行交配时,其子一代的雄鱼和雌鱼都表现为红体。子一代的红鱼进行自交,得到的后代情况如下:

我们假设,雌鱼的两条X染色体携带白体基因,表示为Xw Xw(如图129),雄鱼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携带红体基因,表示为Xr Yr,两者杂交的XX-XY公式如图129所示。如果红体基因相对于白体基因来说呈显性,那么子一代的杂合子雌鱼和杂合子雄鱼都应表现出红体性状。如果将子一代的红体鱼进行自交,所得结果如图130所示。预期所得子二代中的雌鱼会得到一半的红体和一半的白体,而子二代中的雄鱼都是红体,且雄鱼总数和雌鱼总数(两种体色的雌鱼之和)是一样的。

图129
红体性状的遗传情况。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同时也位于X染色体上。

图130
子一代的杂合子雄鱼与雌鱼的性状遗传情况。Y染色体和X染色体都携带红体基因(r)。
因此,除非子一代的Xw Yr型的红体雄鱼中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片段发生交换而得到一条Yw染色体,否则,根据上述公式,红体雄鱼与白体雌鱼交配是不会得到白体雄鱼的子二代的(如图131)。因为只有当含Yw染色体的精子与含Xw染色体的卵子相遇时,才会得到Xw Yw型的白体雄鱼。但实际上,在子一代杂合子Xw Yr(从上述实验得来)的红体雄鱼与祖代的纯种白体雌鱼回交的实验中,已经出现了一条白体雄鱼。其杂交结果如下:

图131
子一代雄鱼中携带红体基因的X染色体和携带白体基因的Y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作用。红体基因和白体基因被当成等位基因。

实验结果出现了两条红体雌鱼和一条白体雄鱼,在子一代雄鱼X wY r中,且在Xw和Yr的交换率为1/451[3]的假设下,这样的结果是可以解释清楚的(如图131)。白体雌鱼和褐体雄鱼之间杂交,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但没有交换型[4]。当红斑雌鱼与白体雄鱼杂交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在回交所得的子二代172条鱼中,有11条为交换型。
温格(1922—1923)把施密特关于虹鳉的实验推进了一步,并独立地得到了与会田龙雄关于Y染色体相同的结论。图128所示为一种Xo Xo的虹鳉雌鱼与另一种Xe Ym的虹鳉雄鱼杂交的结果。所得杂合子雄鱼的成熟生殖细胞可分为Xe和Ym两种非交换型,以及Xo和Yem两种交换型。相应地,我们会得到两种类型的雄鱼,即Xo Ym型和Xo Yem型。不过后者(Xo Yem型)比较少见,只占雄性的1/73[5]。
在温格的数据里,并未提及XeXm型雌鱼,因此,我们不能根据他的材料来判断雌鱼中是否也发生了染色体的交换。其次,他用Xo染色体代表某一类的雌鱼,并暗指该Xo染色体缺乏某一基因。必须有两对基因,才能实现两条X染色体的交换。实际上,温格用Xo去表示与Ym发生交换之后的Xe,但他没有指出e和m的等位因子的变化。完整的公式上[6],应有一条含M基因和e基因的X染色体,以及一条含m基因和E基因的Y染色体。在交换发生之后,X染色体上带有基因E和M,Y染色体上带有基因e和m(如图132),X染色体的公式应为XME,而Y染色体则是Yme。如果me相对ME呈显性,除了会得到XME这种交换型,其他结果则和温格的报告一样。如果X染色体上M基因的左端还含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图132中X染色体上较粗的部分),那么,实验中之所以没有发生这种交换,可能是因为M基因与X染色体上的其他基因较为接近。

图132
X染色体上的常染色体部分与Y染色体上的常染色体部分的交换。图示为附着的X染色体与此交换后可能存在的关系。
温格在后期(1927)的论文中指出,虹鳉的Y染色体上的九种基因与X染色体上的三种基因一直没有交换发生。他提出,这要么是因为这些基因与雄性决定基因过于相似,要么是因为这些基因与雄性决定基因根本就是同一种。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另外五种基因之间发生了交换,其中一种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他认为,雄性决定基因是一个单性基因,且为显性,从而把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性质视作有待后人去探索的问题,用O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