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对现有证据的分析还不足以证实,原始类型物种中一些性状的缺失一定是由于细胞质中相应物质发生了缺失。
首先,即使对存缺理论做字面意义的推导,以便把所假设的关于性状缺失和基因缺失之间的关系说成是由其他基因施以影响的结果,与认为突变是由于基因内发生了某种改变的说法相比,也没有什么优越之处。其次,虽然目前还没有其他充足的证据能证明逆向突变的发生(细眼复原一例除外),但这种看法与认为基因可以因其内部结构的某种变化而使性状发生突变,且未必出现整个基因的缺失的观点大致吻合。最后,似乎来自多等位基因的证据与如下观点更加吻合,即每个突变基因都是源于同一基因内的一种变化。
这里所陈述的基因论,是将野生型基因当作染色体上一种长期相对稳定的特殊要素来看待的。目前,新基因的产生,除了被认为是起源于旧基因内部发生的某种改变之外,还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其来头。基因的总数,在长时期内是恒定不变的,然而,基因的数量是可以通过整组染色体加倍或其他类似方法而有所改变的。这种变化所产生的效果,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
[1]鸡冠根据形状可分为单片冠、胡桃冠、玫瑰冠、豆状冠等。鸡中最为常见的冠型为单片冠,单片冠包括一个叶片和数目不等的冠齿。玫瑰冠前宽后尖,形成冠尾,鸡冠上部较平,其上覆盖有规则的乳头状突起,冠尾无突起的乳头。豆状冠又称三叶冠,由三叶小的单冠组成,中间一叶较高,有明显的冠齿。玫瑰冠和豆状冠的遗传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胡桃冠则是由玫瑰冠和豆状冠的等位基因交换形成的。后三种鸡冠性状的遗传学研究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再发现以及遗传学概念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显性突变:一个等位基因突变后即可显现其表型效应。
[3]即是否存在基因。
[4]即隐性性状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的缺失。
[5]果蝇的翅型有3种类型:长翅、小翅和缺翅,其中长翅、小翅属于完整翅型(简称全翅)。
[6]染色体作为基因载体,上面有很多的基因。所以染色体片段可能包含很多基因,而基因片段是其中一部分DNA序列。
[7]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称为易位,它伴有基因位置的改变。易位发生在一条染色体内时称为移位或染色体内易位;易位发生在两条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时称为染色体间易位。染色体间易位可分为转位和相互易位。前者指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转移到了另一条染色体上即单向易位,而后者则指两条染色体间相互交换了片段,后者较为常见。
[8]胚珠:子房内着生的卵形小体,是种子的前体,为受精后发育成种子的结构。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被在子房内,以珠柄着生于子房内壁的胎座上。裸子植物的胚珠裸露地着生在大孢子叶上,一般呈卵形,其数目因植物种类而异。而且胚珠是植物生育器官的重要部位。
[9]即假设隐性性状是由于基因缺失而存在,如果出现隐性原种,那么就出现了原本不存在的纯合子隐性基因。
[10]指生物培养时原有的基因型。
[11]所谓控制变量,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12]使两个细眼基因存在于同一条X染色体上。
[13]生物学上称之为次狭细眼果蝇。
[14]在这些关系中,涉及几个有关于细眼基因位的重要问题。例如,当细眼基因和处于细眼基因位上的其他基因发生交换时,在细眼基因位上会留下些什么呢?是否有一个细眼基因发生了缺失?是否细眼基因是由野生型突变而来的,又或者是一个新基因的生成?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探索。
[15]如果等位基因依次出现,比如,一个接着一个,那么,当然很有可能等位基因都携带着以前的一个突变基因。如果两个个体交配,便不会得出野生型。但在果蝇中,每个等位基因都从野生型中突变而来,就像文中所解释的那样,那么情形就会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