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染色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染色体的完整性,或者前后世代间的连续性[9],对于染色体理论来说是很重要的。细胞学家公认,当染色体自由地置于细胞质[10]内时,它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依旧会保持完整性;但当染色体吸收液汁且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静止核时,我们就不可能再去追溯其踪迹了。然而,通过间接的方式,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证据,得出静止核时期染色体的情况。

细胞分裂后,染色体会化为液泡,随后组成一个新的静止核。其间,液泡会形成新核内分隔开的各个小泡,这时染色体还能被追踪到。之后,染色体会失去着色性能,使得我们无法直接追踪到它们。而当染色体再一次重现时,我们会看到囊状的小体。这些证据,即使不够明显,至少也提示了染色体在静止核时期内一直处于原来的位置。

鲍维里(T. H. Boveri,1862—1915)[11]的研究表明,当马蛔虫的卵细胞分裂时,每一对染色体中的两条子染色体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分离开,而且经常能看见其特殊的形状特征(如图25)。而在这些子细胞的下一次分裂中,即当子细胞的染色体即将重现时,染色体在子细胞内的排列是十分相似的。结论显而易见:这些染色体,仍会以当初进入静止核时的形状停留在静止核内。这一证据支撑了如下观点:染色体没有在化成液体后再度成形,而是一直保留着原本的完整性。

图25

马蛔虫四组姐妹细胞(上头和下头)的细胞核内,子染色体在静止核内出现的位置。

最后,我们发现了另外几种情况:染色体数目存在差异的同种生物杂交,或染色体数目截然不同的两种生物杂交,会引起染色体数量的增加;每类染色体的数目可达到三条或四条,而且在后面连续的分裂中,染色体维持相同的数量(每类染色体的数目保持为三条或四条)

总体说来,即使细胞学证据并没有完全证明“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完整性”,但就现状而言,这些证据至少是有利于支撑这一观点的。

基于上文所说,我们必须加上一条重要的限制:遗传学证据已清楚地表明,在同对的两条染色体中,其若干部分有时会发生有序的交换。那么,是否有细胞学证据也表明了这一交换的存在呢?对此,我们将会更深入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