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

汉代历史时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汉代历史文化戛然中止;汉代的风与俗仍然以众多民间文学的形式继续弥漫。

诚然,时过境迁,一切都在静悄悄发生变化。

黄巾起义采用民间文化与民间信仰的思想传统激发民众的情绪,事实上是一场中国民间文化运动,它用“黄天当立”的战斗宣言激发天下反抗不平等制度的热情,点燃了使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化为政治灰烬的熊熊烈火,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簇新的格局。宗教文化、外域文化和传统的文人生活相结合,共同融注进民俗生活,民间文学因此发生新的变化。诚如鲁迅所比喻的那样,“药”与“酒”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变异的重要内容。[1]民间文学也因此而具有独特的文化风度。

民间文学的文献保存,在这一个时期主要体现在几种不同内容的典籍之中。如出现了以民俗志为主要内容的典籍,像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以志怪、志人(志异)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化典籍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形成汉至隋唐间一个新的文化高潮,像三国时期魏国邯郸淳的《笑林》、曹丕的《列异传》,晋代郭璞的《玄中记》、干宝的《搜神记》、戴祚的《甄异传》、葛洪的《抱朴子》、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陶潜的《搜神后记》、无名氏的《录异传》、祖台之的《志怪》、荀氏的《灵鬼志》、孔约的《孔氏志怪》,以及南北朝时期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幽明录》《宣验记》、刘敬叔的《异苑》、郭季产的《集异记》、东阳无疑的《齐谐记》,齐人王琰的《冥祥记》、祖冲之的《述异记》,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任昉的《述异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经典注释出现了郭璞的《山海经注》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在注释材料中保存了大量民间文学。专门的农书等典籍,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保存了许多农耕谚语。“家训”体裁的文体,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保存了相当丰富的生活谚语。北魏时人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专门记述宗教生活等民俗现象。邺下文人集团的作品、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刘勰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以及陶渊明等人的文学作品,也保存了一些民间文学。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是这一历史时期民间文学的奇葩,尤其是《木兰辞》的出现,代表着南北朝民歌成就的高峰。同时,这一时期的民间曲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唐宋时期民间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成为其文化和思想上的准备。此外,在《三国志》等史籍中,也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文学史料。尤其是《后汉书》中所保留的古代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在我国文化史、文学史包括民间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写作,迄今仍相当缺乏,而在《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典籍,乃至更早的《史记》《汉书》《哀牢传》等史籍中却有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传说的记载,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像著名的古夜郎族源神话初见于《华阳国志》,西汉末年成帝时夜郎国灭亡,而竹王神话至今还在彝族民间流传。

特别是佛教经典文化的传入,使中国民间文化的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南朝梁代僧旻和宝唱等人奉梁武帝之命在公元5 世纪修撰成的《经律异相》,是一部相当完备的佛经故事集成,包含印度民间故事、神怪传说和动物故事等内容,对六朝和隋唐民间传说有重要影响。其他像三国吴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的《佛说义足经》,北魏慧觉等译的《贤愚经》、吉迦夜和昙曜译撰的《杂宝藏经》,西晋法炬和法立共译的《大楼炭经》、竺法护译的《佛说生经》,东晋法显译的《涅槃经》,南朝齐求那毗地(印度人)译的《百喻经》[2]等编译著作,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学进入一个融入大量佛法故事等重要内容的新时代。

总之,这是一个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文化大发展大交流大繁荣的非凡时代,民间文学作为口述史,成为这个时代最为真实的记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民间文学与当时作家文学之间异常复杂而独特的联系。

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基本区别,就在于民间传说有一定的具有真实意义的背景作为依据,而民间故事则更多地体现出幻想性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神怪主题的普遍存在。这种神怪主题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人文宗教与民间宗教在人们的理性认识上日益成熟,谶言和纬书曾经被禁止,但其影响还在,人们越来越多地习惯于从非常广阔的背景上来观察世界。这种认识和观察方式常受到两方面的具体影响,其一是秦汉间流传甚广的神巫经典《山海经》,其二是《史记》和《汉书》等历史典籍。而且这两种影响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不同的文化风格:其一可看作是《山海经》的遗音,其二是纪实性较强的故事,主要以风物传说和历史人物传说为表现对象。在更多的时候,这两种文化风格又相互交织。有许多典籍既存在民间传说,又存在民间故事,要完全断定一部典籍到底是民间传说的汇聚还是民间故事的汇聚,这几乎是徒劳的。因为这些典籍的形成及其文化功能,通常需要与具体的文化生活相联系,综合性成为其普遍的文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百科全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