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姜:起源于中国本土被佛教文化所借用或再生故事
本地,同样是一个历史文化地理的概念。对于民间文学而言,没有本地个性,就无从显示其地域产生与分布的存在。许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文化需要具体的交往,而任何交往总是有一个集结点,更离不开地域性即本地作为一个文化原点,作为出发条件。
不同历史时期民间传说故事在内容与结构上相互影响是可能的,如关于能工巧匠的传说故事,《列子·汤问》“偃师献所造能倡者”,曾经提到“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返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与“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生经》卷三“巧工”[40]的内容,这些故事之间有许多相似处:
时第二工巧者,转行至他国。应时国王喜诸技术。即以材木作机关木人,形貌端正,生人无异。衣服颜色,黠慧无比;能工歌舞,举动如人。辞言我子,生若干年。国中恭敬,多所馈遗。
国王闻之,命使作技,王及夫人升阁而观。作伎歌舞,若干方便,跪拜进止,胜于生人。
王及夫人欢喜无量。便角眼色视夫人。
王遥见之,心怀忿怒,促敕侍者斩其头来:“何以眼视吾夫人?”谓有恶意,色视不疑。
其父啼泣,泪出五行,长跪请命:“吾有一子,甚重爱之。坐起敬退,以解忧思。愚意不及,有是失耳。假使杀者,我共当死。唯以加哀,原其罪亹。”
时王恚甚,不肯听之。复白王言:“若不活者,愿自手杀,勿使余人。”
王便可之。则拔一肩榍,机关解落,碎散在地。
王乃惊愕:“吾身云何嗔于材木!此人工巧,天下无双,作此机关,三百六十节,胜于生人。”
即以赏赐亿万两金。
再如刻舟求剑故事,初见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淮南子·说林训》“契舟求剑”记为“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类亦甚矣”。内容大致相同,其应该早就流传。
南朝齐《百喻经》卷上《乘船失喻》则记述了内容相似的故事: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
答言:“我先失,今欲觅取。”
问言:“于何处失?”
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
言:“失来二月。”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
答言:“我失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则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
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于彼,而于此觅。
又如二母争子故事,讲述为使争者双方有一人露出真面目,通过其爱心的自然显示做检验。故事在汉代《风俗通义》中已经有保存,北魏时期慧觉等人所译《贤愚经》卷十一《檀腻䩭品第四十六》记述了“二母争子”同样的故事:
二母人共诤一儿,诣王相言。
时王明黠,以智权计,语二母言:“今唯一儿,二母召之。听汝二人,各挽一手,谁能得者,即是其儿。”
其非母者,于儿无慈,尽力顿牵,不恐伤损;所生母者,于儿慈深,随从爱护,不忍曳挽。
王鉴真伪,语出力者:“实非汝子,强挽他儿。今于王前,道汝事实。”
即向王首:“我审虚妄,枉名他儿。大王聪圣,幸恕虚过。”
儿还其母,各尔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