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同体共述现象

三、异域同体共述现象

除了本土与异域故事之间不同出发点的相互影响,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异域故事即佛教文化中民间故事同一题材的共述及其异同现象。如鳖与猴子故事,具有明显的斗智色彩,与《孙子兵法》中的谋略颇为相似。其故事文本的出现,应该最早见于三国吴国康僧会编译《六度集经》卷四《见(猕猴)本生》:

昔者菩萨,无数劫时,兄弟资货,求利养亲。之于异国,令弟以珠现其国王。

王睹弟颜华,欣然可之,以女许焉,求珠千万。弟还告兄,兄追之王所。

王又睹兄容貌堂堂,言辄圣典,雅相难齐。

王重嘉焉,转女许之。女情泆豫。

兄心存曰:“婿伯即父,叔妻即子,斯有父子之亲,岂有嫁娶之道乎?斯王处人君之尊,而为禽兽之行。”即引弟退。

女登台望曰:“吾为魅蛊,食兄肝可乎!”

展转生死,兄为猕猴,女与弟俱为鳖。鳖妻有疾,思食猕猴肝。雄行求焉,睹猕猴下饮。

鳖曰:“尔尝睹乐乎?”

答曰:“未也。”

曰:“吾舍有妙乐,尔欲观乎?”

曰:“然。”

鳖曰:“尔升吾背,将尔观矣。”

升背随焉。

半溪,鳖曰:“吾妻思食尔肝,水中何乐之有乎?”

猕猴心恧然曰:“夫戒守善之常也,权济难之大矣。”

曰:“尔不早云,吾以肝悬彼树上。”

鳖信而还。

猕猴上岸,曰:“死鳖虫!岂有腹中肝而当悬树者乎?”

佛告诸比丘:“兄者即吾身是也,常执贞净,终不犯淫乱,毕宿余殃,堕猕猴中。弟及王女俱受鳖身。雄者调达是,雌者调达妻是。”

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西晋时期竺法护译《佛说生经》卷一《鳖与猴》记述为:

乃往过去无数劫时,有一猕猴王,处在林树,食果饮水,悯念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类,皆欲令度,使至无为。时与一鳖以为知友,亲亲相敬,初不相忤。

鳖数往来到猕猴所,饮食言谈,说正义理。其妇见之数出不在,谓之于外淫荡不节,即问夫婿:“卿数出为何?所至凑将无于外放逸无道?”

其夫答曰:“吾与猕猴结为亲友,聪明智慧,又晓义理,出辄往造共论经法,但说快事,无他放逸。”

其妇不信,谓为不然。又瞋猕猴诱述我夫数令出入,当图杀之,吾夫乃休。

因便佯病困劣著床,其婿瞻劳医药疗治,竟不肯差。谓其夫言:“何须劳意损其医药,吾病甚重,当得卿所亲亲猕猴之肝,吾乃活耳。”

其夫答曰:“是吾亲友,寄身托命,终不相疑,云何相图用以活卿耶。”

其妇答曰:“今为夫妇,同共一体,不念相济,反为猕猴,诚非谊理。”

其夫逼妇,又敬重之,往请猕猴:“吾数往来,到君所顿,仁不枉屈诣我家门。今欲相请到舍小食。”

猕猴答曰:“吾处陆地,卿在水中,等得相从?”

其鳖答曰:“吾当负卿,亦可任仪。”

猕猴便从。负至中道,谓猕猴言:“仁欲知不?所以相请,吾妇病困欲得仁肝,服食除病。”

猕猴报曰:“卿何以故不早相语,吾肝挂树,不赍持来,但还取肝,乃相从耳。”

便还树上,跳踉欢喜。

时鳖问曰:“卿当赍肝,来到我家,反更上树跳踉踊跃,为何所施?”

猕猴答曰:“天下至愚无过于卿!何所有肝而挂在树?共为亲友,寄身托命;而还相图,欲危我命。从今已往,各自别行。”

猴和鳖在民间故事中出现,并不是纯粹的动物故事题材,也不是仅仅具有童话的启示性意义表述,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文化内容。或者说,其中的猴人与鳖人,从性情上体现出更丰富的风情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