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佛教经典编译的民间文学意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汇聚,与异域文化形成广泛交流,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佛教文化编译著作,其中包含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来自异域印度等地,编译者采用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特别是我国民间故事的讲述模式、语言传统,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进行改造,有力影响了新的民间文学形式的迅速出现,并作为民间文学类型大量出现。如三国时期吴国康僧会编译《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的《佛说义足经》,北魏时期慧觉等译的《贤愚经》、吉迦夜与昙曜译撰的《杂宝藏经》,西晋时期法炬和法立共译的《大楼炭经》、竺法护译的《佛说生经》,东晋时期法显译的《涅槃经》,南朝齐求那毗地(印度人)所译的《百喻经》影响最大。这些故事很快为中国社会所接受,被中国化,甚至成为后世家喻户晓的成语、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