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谚语的保存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谚语的保存

在民间文学史上,谚语是更为独特的部分。谚语的句式一般短小、精悍,人们用极其简练、准确而形象的语言,完整地表达某种经验。这种艺术形式,通常是非常零散地保存在典籍中。也有一些是先保存在某种典籍中,后来因为人们使用得多了,就成了谚语,这种情况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较为常见。我们所注意的更多是从民间搜集整理的谚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谚语比较集中地保存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两部著作中。其他如《淮南子》《水经注》和《晋书》等典籍,也保存了这个时期的一些谚语。

《齐民要术》的成书,与贾思勰的人生态度及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如他在这本书的“序”中所述,他“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查阅了一百六十多种文献,遍访河北、山东、山西民间百姓,以十年之力才完成这部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其中所记述的谚语,除了引述《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管子》《左传》《淮南子》等典籍,主要是农谚,而且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些农谚的记述,几乎全是第一手资料。在《齐民要术》的“自序”中,贾思勰着重论述了“力耕”中“种谷树木”两种生产活动的意义,并引用了“智如禹汤,不如常耕”“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等谚语。在引用的过程中,他所作的阐释(即对谚语内容的详细解说)显示出他对社会发展、农耕生产、人生追求等问题的卓识,同时,这些见解也可以看作他具有实用色彩的民间文化思想。在《耕田篇》《种谷篇》《黍穄篇》《小豆篇》《种麻篇》《种瓜篇》《大小麦篇》《种韭篇》《种葵篇》《种蒜篇》《种篇》《栽树篇》《种榆白杨篇》《养牛马驴骡篇》和《作酱法篇》等卷中,都表现了这种观念,给人以生动、翔实的感觉。如他在《杂说》中对“锄头三寸泽”的记述:

凡种麻地,须耕五六遍,倍盖之,以夏至前十日下子,亦锄两遍,仍须用心细意抽拔,全稠闹,细弱不堪留者即去却。一切但依此法。除虫灾外,小小旱不至全损。何者?缘盖磨数多故也。又锄耨以时,谚曰“锄头三寸泽”,此之谓也。尧、汤旱涝之年则不敢保,虽然,此乃常式。古人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

有些阐释文字很简单,如卷六《养牛马驴骡篇》:

谚曰:“羸牛劣马寒食下。务在充饱调适而已。”

又如卷八《八和齑篇》:

蒜一,姜二,橘三,白梅四,熟栗黄五,粳米饭六,盐七,酱八。

这些谚语在《齐民要术》中有的标明为“谚曰”,有的则标为“古人云”,还有一些谚语直接化成一般用语。这种“化用”的例子尤其多,如卷一《种谷篇》中有“禾生于枣或杨,九十日秀”,“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麦忌戌,大麦忌子,大豆忌申卯”;卷二《黍篇》中有“刈穄欲早,刈黍欲晚”;卷六《养牛马驴骡篇》中有“饮食之节,食有三刍,饮有三时”;卷十有“杨桃无蹙,一岁三熟”等。这些谚语有的包含着千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总结,具有科学性,至今仍在流传,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识;而有一些则不免包含着古老的信仰,如某些民间禁忌。贾思勰较早地注意到对农谚的整理与保存,为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所整理的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同的是,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所保存的谚语,主要用来进行社会生活教育,诸如教子、识文、读书、治家等方面,重在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这也与他的经历有关,如他在《观我生赋》所说的“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颜氏家训》主要是以儒家思想教育、训导子弟,同时,也夹杂着作者对历史、文化和人生的理解,以及他对时局的态度等,还穿插一些见闻,这就使得其中的谚语不仅仅成为一种修辞手段。和《齐民要术》中阐释谚语的方式相似,《颜氏家训》也总是作一些必要的引证、说明,使谚语的意义更为明确。

如《颜氏家训·教子篇》中对“习惯成自然”和“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两条谚语的运用和保存: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穗。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他非常重视读书对人的教育,在《勉学篇》中运用谚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强调“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

夫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当然,他也非常重视读书学习的方法,如他在《勉学篇》中对“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的批评:

学之兴废,随时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以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率多田里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他不但重视读书、学习,而且重视治家,如他在《治家篇》中对谚语“落索阿姑餐”的运用:

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宠婿则兄弟之怨生焉,虐妇则姊妹之谗行焉。然则女之行留,皆得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至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家之常弊,可不戒哉!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体现出他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他所保存的这些谚语,至今还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有许多还被民间所传诵。

其他保存谚语的文献也相当多。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引的“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和“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在《典论·太子》中所引的“汝无自誉,观汝作家书”。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用的谚语更多,诸如《湿水》中的“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漾水》中的“南岈北岈,万有余家”,《沔水》中的“冬涝夏净,断官使命”,《湘水》中的“昭潭无底橘洲浮”等,这些谚语或者伴随着美丽的传说,或者成为一种地理常识。在《晋书》《宋书》《梁书》《魏书》《北齐书》等记述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史籍中,谚语的保存也相当可观。如《晋书·鲁褒传》中的“钱无耳,可使鬼”,《晋书·苻洪载记》中的“雨若不止,洪水必起”,《晋书·慕容超载记》中的“妍皮不裹痴骨”,《宋书·颜延之传》中的“富则盛,贫则病”等,反映出社会生活以谚语形式所表现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一部谚语史,是一部民间文化哲学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思想史。在我们的民间文学发展史上,谚语的保存给我们提供了理解、认识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最直接、最方便的钥匙。在谚语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人民天才智慧的凝聚。魏晋南北朝是这样,其他时代也是这样。

魏晋南北朝的民间文学发展,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作家文学创作上,许多学者称这个时代出现了自觉的意识,那么,在民间文学方面,事实上也是这样。民间故事的形成、民间歌谣的演唱,都明显相异于汉代和汉代之前,从而真正地走向了艺术品格的成熟发展。

这个时代的南北差别,在民间文学的发展中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它使我们想起此后争说不休的南北文化问题,从后来的“宋人不用南相”到近世的“京派”“海派”之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文化上的纠纷是否具有滥觞意义呢?地域上自然景物的不同,会不会影响到人文生成变化的差别呢?这种差别是否会加剧、促使或者阻碍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呢?世人又该如何正视这种差别并积极参与或控制这种局面的发展呢?凡此种种,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史迹表明,民间文学是可以引导的。

再者就是民间戏曲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表现及记述问题。在《三国志·魏书·齐王纪》裴松之注引司马师“废帝奏”中,我们看到“日延小优郭怀、袁信等,于建始芙蓉殿前裸袒游戏”,“怀、信等于观下作辽东妖妇,嬉亵过度,道路行人掩目”,这种黄色表演是否就是当时的戏曲存在形式呢?从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和《旧唐书·音乐志》中,我们看到“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其“性胆勇而貌妇人”,“刻木为假面”或“常著假面而对敌”,成为戏曲发展中“大面”“代面”起源,这意味着《兰陵王破阵曲》的形成。同是此《魏书》,在《王粲传》裴松之注引《吴质别传》中提到吴质因上将军曹真“性肥”而中领军朱铄“性瘦”,即“召优使说肥瘦”,使“真负贵,耻见戏”,这里的戏是否就是即兴表演的小品艺术呢?其他还有《颜氏家训·书证篇》中提到的“傀儡子”,以及“郭秃”善演“滑稽戏调”,《三国志·魏书·杜夔传》裴松之注引傅玄文所提到的“水转百戏”,“使木人跳丸”而“出入自在”,“变巧百端”,这些内容都是魏晋南北朝民间戏曲生活的几处斑点。

在我们看来,好像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一直在等待着隋唐时代民间文学的又一次大繁荣;我们分明听见了那个时代民间文学浪尖上的风,正朝着今天涌来。在这风中,夹着鼓角横吹,夹着木鱼声声,令人心旌难以平静。

【注释】

[1]参见罗根泽《乐府文学史》第四章“概说”,北平文化学社1931 年版。

[2]“三张”指张陵、张衡、张角,“二葛”指葛玄、葛洪。

[3]见张永钦等点校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4]参见拙作《唐代扬州民俗文化初论》,《民俗研究》,2000 年第4 期。

[5]《横吹曲》本为胡乐,自汉武帝时即传入中原,李延年曾因《摩诃兜勒》更造新声。

[6]存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版(“集部”,“别集类”,第1079 册)。

[7]《后村诗话》前集卷一。清“(四部丛刊)本”,景抄本《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三。

[8]存《丛书集成初编》,据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9]《历代诗话续编》中存,无锡丁氏排印本(1916 年)。